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央行成全球“老大”說明啥?

http://www.CRNTT.com   2012-04-25 07:58:59  


 
  第一個原因是外貿順差增幅驚人。為了維持穩定的匯率,央行只好源源不斷地印人民幣來買外匯。根據央行數據,截至2011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1811.48億美元。這麼龐大的一筆資產能拿來幹什麼呢?進口花不了這麼些錢,國外投資也沒那麼多項目,拿到國內用肯定會製造通貨膨脹(因為買外匯的人民幣已經進入國內流通了),央行唯一的選擇只好拿去買美國的國債,雖然收益率很低,但總比放在國庫里縮水強。

  第二個原因是政府出台的針對經濟的刺激政策。這一政策的依據是凱恩斯主義管理需求的相關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緩慢的原因是需求不足,所以要刺激經濟增長就必須有效增加需求。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是這一理論的踐行者。2009年,中國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蔓延帶來的負面影響出台了四萬億刺激計劃,通過大肆的信貸擴張來加大投資力度,使得中國經濟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實現強勁復甦。

  第三個原因緣於銀行強烈的放貸衝動。由於國家對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的限制,利差的存在使得銀行吸存和放貸的衝動很強烈。有一個數據很說明問題,即銀行80%的利潤來自存貸款的利差。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由於從緊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實體經濟借貸無門很缺錢,一大批中小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一方面銀行控貸惜貸很賺錢,以至於有銀行行長因為利潤太高而不好意思公布。

  M2總量從2001年的15萬億人民幣到如今的85萬億,十年增長了近6倍,而同期GDP只增長了4.3倍。國際上通常以M2/GDP作為衡量一國經濟貨幣化的基本指標。2011年末,中國的M2/GDP為189%,而美國等多數發達國家這一指標大都小於100%。

  文章指出,貨幣超發並非沒有成本,刺激政策使得中國經濟實現強勁復甦的同時,也帶來了通貨膨脹和產能過剩,而央行不得已通過連續提高存准率和發行央票進行正回購來回收流動性。通脹使得物價飛漲,普通百姓一方面生活成本大增,一方面大量財富被悄悄轉移;產能嚴重過剩則為下一輪危機埋下伏筆;央行對衝流動性的舉措成本也很驚人。統計顯示,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對衝外匯占款的利息成本累計規模就超過一萬億元。

  文章最後說,央行成為全球央行的“老大”,凸顯的是一直以來中國以政府主導的投資來驅動經濟增長的慣性是如此強烈,同時也預示著正在進行中的經濟轉型會很艱難。種種跡象顯示,為刺激經濟增長,更多的寬鬆政策即將推出,新一輪基礎設施投資有望再次提速。如何提振內需以打破投資依賴?如何減少政府主導的投資而推動民間投資?如何在為實體經濟輸血的同時防止流動性泛濫?這都是亟需決策層解決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