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文化政策的路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5-17 08:46:38  


  中評社北京5月17日訊/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陳文鴻今天撰文“香港文化政策的路向”,內容如下:

  候任特首梁振英的政綱重點放在文化藝術與文化產業,似乎沒有不妥之處,但認真檢視卻過於偏重極其狹隘的文化政策觀念。雖說特區政府或海外有些政府都是按這樣界定。香港未來穩中求變,無論穩與變都有一個基本原則、觀念和立場的問題。不能穩便是懷抱所謂主流意見。在香港一二十年文化政策要發展卻發展不了,期間的主流實際代表既得利益。這個既得利益與香港文化政策一直發展不來的結果是因果關係。不將之破除,一是不可能穩,穩在哪裡?二是難以求變,變往何方? 

什麼是文化政策 

  上世紀九十年代,歐洲發達社會的國家及城市發展規劃出現「文化的轉向」(cultural turn)。一是為勢所迫。非工業化的發展使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失效。二是窮則思變。失業和財政困難使政府重新思考發展的戰略與模式,從社會經濟生活的根本處重新規劃。因此帶來了歐洲城市的後工業化、後現代化,以文化作為紐帶和基礎的全新發展格局。文化再不是抽離於社會大眾生活的高雅文化(high culture),文化也不是像保守黨政府那樣湊雜而成的文化產業。文化轉向同時與歐盟發展重心從國家的層次下放至地區層次並行。因此開始改變歐洲主權國家四百多年發展所形成對國家文化的扭曲概念:文化不從屬於政治軍事支撐的主權範疇,而回歸到四百多年地方社會各自演化的多元性。地方民俗、語言或方言、經濟的生活方式都重新被重視,甚至得到歐盟資金政策的支持而復興。文化回復到原來面貌,從來都與生活結合,反映不同社群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從來都是多元化,不停地演化。 

  香港的發展水平已處於發達社會之列,但由於殖民體制文化的扭曲,社會發展與政策與發達社會相比,差距程度嚴重。香港並不需要跟著英美一類發達國家重複它們的發展歷程,而應該像西歐一些發達社會,從本地獨特的現實出發,思考自己發展之路。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