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要重塑監管框架

http://www.CRNTT.com   2012-07-06 11:24:16  


 
  追溯歷史,無論是荷蘭、英國還是美國,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資本市場基本上是由私人部門自下而上,自發性地發起、組織與運作,在自由競爭進程中演變發展而來。
 
  但是,中國的資本市場自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成立伊始,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建立起來的,政府在資本市場的規劃、啟動、准入、運作與監管的過程中實行了全程的參與和控制。
 
  政府所扮演的強勢主導角色, 在證券市場早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但是,對於資本市場今後的進一步深化、完善與發展,它卻形成了日益明顯的障礙,這勢必負面影響中國證券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認識到,在美國、英國這樣具有長期自由市場傳統的經濟體中,在一些領域,比如次級按揭貸款、住房抵押證券與信用違約衍生品市場,金融監管過於鬆懈,於是,有了改革與加強金融監管的強烈呼聲。
 
  但是,這種所謂“加強監管”的訴求並不能簡單地移植到中國當前的現實。
 
  同樣,西方國家在全球金融危機最深重的關頭所採取的非常規金融干預,並不能說明中國正常時期司空見慣的金融市場干預都是有必要的和有效的。雷曼兄弟事件後, 西方政府曾通過緊急注資、負債擔保、流動性支持, 甚至採取對個別金融機構臨時“國有化”的非常手段,試圖穩定市場信心,避免系統性金融崩潰。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應當繼續延續並強化對於金融體系的長期控制,停止甚至逆轉市場化的金融改革。總體而言,鑒於中央計劃經濟的歷史背景與政府長時期在經濟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中國的金融監管不是過少、過鬆, 而是過多、過嚴。金融體系中的國有全資和控股參股比重不是太低,而是太高。
 
  誠然, 一個運作良好的金融體系需要政府的審慎監管,以克服金融市場固有的信息不對稱,外部效應與道德危害,增加市場透明度, 保障投資者利益,並維護金融系統穩定性。 但是,中國政府對於資本市場和整個金融體系的介入和干預,遠遠超出了政府作為審慎監管者這一核心公共服務職能的範圍。

  ■ 重定政府與市場邊界
 
  從所有權、市場准入、股東與機構資質,到高管人事任免、具體金融產品與業務許可,等等,政府監管部門對於資本市場的各個微觀層面一直施加直接、廣泛和深入的干預。政府既是金融監管者, 又是大型金融機構的所有者,在很多時候還是直接的運營者。換言之, 中國尚沒有能夠從直接的行政監管角色轉變為一個真正超脫、中立與專業的審慎監管者。
 
  金融穩定是監管的首要目標。 但是,現行的行政監管模式並不能有效地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中國股市是世界上波動性最高的股市之一,也不能有效地保護普通投資者利益,卻帶來了高昂的經濟與社會成本。行政監管妨礙了資本市場的正常運作與市場基本功能的充分發揮,扭曲了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動機, 壓抑了金融服務創新,對於資本配置的效率產生了負面的影響。而且, 在權力過大又缺乏透明的行政監管體系中,往往滋生尋租與腐敗現象, 嚴重損害了監管機構與政府的聲譽、權威和公信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