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央行政策加速向利率市場化靠近

http://www.CRNTT.com   2012-09-15 09:50:29  


央行貨幣調控思路和貨幣政策操作手法正在發生重要改變,從中可以看出央行正加速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訊/截至9月初,央行連續十周的逆回購操作,創下近10年來連續操作時間最長的紀錄。為何偏愛逆回購?背後又有哪些更深層次的政策含義?經濟參考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認為,央行貨幣調控思路和貨幣政策操作手法正在發生重要改變,從中可以看出央行正加速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文章分析,央行近期的流動性操作與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增速大幅放緩有關。當前,在資本跨境流出以及企業和居民“資產外幣化、負債本幣化”加劇的雙重衝擊下,新增外匯占款出現罕見的弱增長和負增長局面。中國貨幣增長方式和政策傳導機制正在發生實質性變化,這個轉折點在2011年三季度便開始了。今年上半年新增外匯占款僅3026億美元,不及去年同期增量的15%,期間甚至出現過兩次負增長,貨幣流動性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漏損”,外匯占款作為貨幣增長來源的重要性將下降,甚至負貢獻,但這也為利率市場化迎來關鍵的時間窗口。

  近期,市場一直寄望貨幣當局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不過,降准未必有效和對症。央行有兩個主要的流動性調控工具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過去,存款準備金率在吸收過多的流動性上發揮了主要作用,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主要集中用於吸收銀行體系過多的美元。而當下的現實情況是,在美元短缺和外流的情況下,降准也難以根本改變貨幣滲漏的情況。央行正在扭轉只能通過高收益率來吸引商業銀行購買央票的“對衝模式”,而選擇在公開市場通過逆回購等方式更加靈活地“回吐貨幣”。越來越頻繁的逆回購操作,使得回購操作和逆回購操作之間的利差不斷縮窄,並能夠引導短期市場利率的形成及貨幣市場的利率走向。因此,在利率市場化快速推進的大背景下,逆回購利率正在成為央行引導市場利率走向的一個政策目標利率。

  國內金融機構也開始使用利率化杠杆,對外匯流動進行有效“截留”,而這正是央行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所提出的,希望“引導金融機構用好利率浮動定價權”的具體體現。7月13日建行開始下調外幣存款利率,隨後中行、農行和工行也分別下調了美元、歐元的外幣存款利率,各個期限的利率均有調整,降幅在25%以上,縮小了境內外外幣存款的利差。利差的降低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外匯資產的吸引力,放緩和減少了“資產外幣化”的速度和規模。這種利率引導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有針對性,進一步放大了預期的政策效果。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