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PX的命運

http://www.CRNTT.com   2012-11-06 10:46:13  


鄧聿文(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1月6日訊/“在鄰避運動和環境群體事件越來越多的當下,為避免由此而產生的對社會的危害,以及對經濟發展的阻礙,需要確立政府的中立角色,尊重公眾的環境權益,開通協商性對話渠道,建構面向邊緣群體的政治吸納機制等。PX在當下中國的命運,最終取決於這些制度和機制的改進與完善程度。”本文來源於財經網今日登出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社副編審鄧聿文的評論文章“PX的命運”,詳文如下:

  寧波官方宣布不再建PX項目,這是國內第三個在民眾抗議下,收回PX項目建設決定的城市,也是今年來繼四川什邡、江蘇啟東後發生的第三起環境群體事件。在該起事件中,我們再次見到以往類似事件中一再出現的“政府拍板上項目--民眾抗議--項目擱淺”的反應模式。

  近年來,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事件在我國有日漸增多的趨勢,環境群體事件在各類群體事件中日益突出。某種程度上,這是我國工業化向重化工業階段推進的必然結果。說是必然結果,是因為重化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更嚴重,而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經濟要想不受制於人,就必然不能不發展重化工業,雖然隨著技術的進步,可以減少對生態破壞的程度,但以目前的技術,做到完全不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是不可能的;說是某種程度,是因為如果政府對上重化工項目的決策更慎重,相關預案做得周到細致,雖然環境問題還是會產生,但群體事件或許能夠避免。

  然而,現實卻是,環境群體事件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甚至出現打砸搶等暴力行為。這其中的根源,就是政府事前的決策隨意粗糙,上什麼項目,政府主要領導拍板說了算,既不徵求民眾尤其是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在民眾表達反對意見後,也不做解釋溝通工作,或者解釋溝通工作沒做好,致使矛盾激化,最後導致事情不可收拾,政府被迫收回成命。這樣一個過程下來,政府的信譽也耗費殆盡。

  在很多環境群體事件中,基本都是這樣。寧波鎮海的PX項目,雖然如官方所說,並非沒打算聽取民意,政府制定了項目環評公示、公眾參與調查、聽證會、論證會等工作的計劃和時間安排,但在還沒有進入這些工作環節時,部分群眾表達了對這個項目的關切。換言之,政府還沒來得及和民眾溝通,他們就表達了反對意見。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暫且先放在一邊,民眾為什麼沒耐心聽政府的解釋和說明?原因只能是,類似事件在全國一再發生,使當地百姓不再信任政府,不想聽政府的解釋。

  儘管誰都不願意看到環境事件的出現,但也不要把它看作洪水猛獸。一定意義上講,這也是好事,表明公眾的環境意識和對環境權利的自覺有了很大提高。在計劃經濟時代,或者在改革初期,是不會發生環境群體事件的。計劃時代,一切都由政府做主,百姓只能被動地接受政府的安排;改革初期,民眾則是寧可受污染,也要先填飽肚子。只有在普遍的溫飽問題解決後,民眾才會開始重視環境問題,環境權益才會生成並得到提升。

  這恐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規律。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時常發生此類因擔心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而出現的群體事件。對此,學界稱之為“鄰避”現象或“鄰避”衝突;也就是,雖然承認有生態風險的公共設施可能是必要的,但民眾不希望諸如垃圾處理場、變電站、核電站等設施建在自家後院。鄰避現象自1970年代以後,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