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以“一中框架”新概念推促兩岸政治對話

http://www.CRNTT.com   2012-11-09 08:57:10  


 
  實際上,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召開時,正是由陳水扁“當家”之際,因而其報告的涉台部分,主調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的原則性語言,較少具體的政策措施的內容。而在“十八大”召開時,台灣地區已經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的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昨日國民黨致電中共中央祝賀“十八大”召開,中共中央立即以最快的時間於當日復電,可見兩黨關係的密切),因而恢復並進行了八次會談,簽署了十八項協議(向中共“十八大”獻禮乎?),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但這些成就只是反映在經濟領域之上,與兩岸關係的全面發展,即使是與國共兩黨主席“胡連會”所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所提出的應當共同促進的五項工作內容相比,還有許多距離。

  因此,“十八大”報告涉台部分的第一段,,既可說是“導語”,更可說是“最高綱領。除了是再次強調“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和平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堅持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之外,還指出應當“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提出了向包括政治在內的領域全面發展的訴求。由於台灣地區現在是由國民黨“當家”,時空背景比“十六大”、“十七大”時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向縱深延展的有利時機,因而必須緊緊抓住,全力推動進行。

  但是,馬政府似乎是停步不前了。其原因,可能是對進行政治對話有疑慮,既擔心會被大陸“吃掉”,“中華民國”失去其“獨立主權國家”的地位;又擔心會遭到島內“獨派”勢力的反制,流失選票,從而令國民黨喪失長期執政的願景。針對這種“活思想”,胡錦濤昨日在“十八大”報告涉台部分的第二段,就提出了“一個中國框架”的新概念:“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國家領土和主權從未分割、也不容分割。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

  “一個中國框架”的新概念,最早發見於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賈慶林於今年二月底在“二零一二年對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他在會議上強調,“下一階段要鞏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框架,努力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此意味著大陸對兩岸交往方向的全新定位:即經過台灣大選,大陸方面已經確信 “九二共識”已得到台灣民眾的廣泛認同,因此,“由經轉政”的時機已然出現。但是,馬政府仍然在主推“一中各表”,極力強調兩岸之間的政治差異,為兩岸政治對話設置政治障礙。對此,北京“見招拆招”,提出了源於“九二共識”但又高於“九二共識”的“一中框架”新論述。它可以裝入的東西是靈活的,既可以是“和平協議”,也可以是“九二共識”的書面化,甚至是馬英九的“不武制度化”。總之,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體現的形式是可以靈活的、多元的、可商討的。這就為兩岸開啟政治協商提供了一個彈性空間,並使兩岸政治協商變得更具可操作性。如今,“一個中國框架”論述寫進了中共“十八大”報告,並將之描述為兩岸的“共同認知”,就為以“求同存異”以至是“聚同化異”的誠懇態度,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作出必要的鋪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