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沈從文家書》是保存時代氣息的文學

http://www.CRNTT.com   2013-04-01 11:45:26  


 
他說自己是“鄉下人”,指的是長在自己生命里的自我

  東方早報:沈從文在家書中說自己“多少年來給人印象多是膽小怕事,固然在若干問題上見出弱點。或許正是受了點老子的思想影響,示人以弱。”但也有一種評論認為,沈從文的一生顯示其性格是執拗而倔強的,雖然偶爾有軟弱的表現。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沈從文的自我評價與他人的評價之間的這種張力?

  張新穎:沈從文不是喜歡鬥爭的英雄型人物,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他其實不懂政治,也對政治從內心里不感興趣。因為他不會去硬碰,有時確實就會顯得膽小謹慎。但是,實際上他不去碰政治,是因為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這和一般人就區別開來了。這個事情是不管政治怎麼樣社會怎麼樣,他都要做。他的倔強、執拗,就表現在他要做的那些事情上。他堅持他要做的事情,因為他知道他做的那些事情是有價值的、是對的,具體說來就是他對他的文學理念的堅持。當然他對文學理念的堅持是一種消極的方式,就是“我不寫”。這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他1949年以後做的文物研究這方面的工作。

  東方早報:沈從文在家書里有時流露出“報廢”的消極情緒,覺得自己是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舊知識分子,有時在文學創作、文物鑒定與研究方面又顯得特別的自信,甚至擔心自己的一生所長後繼無人。這種在“有用”與“無用”之間的仿徨對於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個別性還是普遍性的現象?

  張新穎:我覺得不普遍,他比較特殊。他一直覺得自己報廢了,覺得自己要完蛋了,但是一方面抱怨,一方面在做自己的事情,談到自己要做的事情的時候,他是非常有信心的。他相信自己做的事情,經過若干年以後會證明有價值,是留給下一代的禮物。而報廢,他是從現實的眼前的處境來說的。

  為什麼說這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呢?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從某種意義而言,很多是沒有自己要做的事情的,他們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依據外在的要求,而不是從自己內心來判斷。但沈從文完全從自己內心來判斷:“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不管你們怎麼說。”當然,沈從文也不是一個完全特殊的例子,也有像他這樣堅持做自己的事情的知識分子,但是總的來說,這樣的知識分子還是少了一點。

  東方早報:在家書里,沈從文經常會談論他自己的“獨立性”,說他自己從少年時代就開始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文,他在寫給家人的書信中特別強調個人人生的自主性。我們應該如何來評價沈從文對其“獨立人格”的反覆自我認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