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歷史回望:為俞平伯平反的前前後後

http://www.CRNTT.com   2013-04-05 10:58:03  


 
延伸閱讀: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2013年03月08日20:19 來源:科學時報 作者:麼辰 

  一部《紅樓夢》,深刻影響了俞平伯的一生,因緣際會,榮枯系之,令人不甚唏噓感慨,但是恐怕個中況味也只有俞平伯自己最為了然。

  如果世上還有人類沒有完全看懂的書,恐怕該是這三部: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夜》,曹雪芹的《紅樓夢》,還有一部就是人類自己。

  喬伊斯自雲他的這部作品不是寫給當下人看的,所以人們看不懂很正常。曹雪芹沒有發過這樣的狂言,只說自己一事無成,半生潦倒,所以把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敷演出這樣一段故事。魯迅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紅樓夢研究》是我讀的第一本研究《紅樓夢》的專著,隔了這許多年的塵埃回頭看,那時的感覺就像是初學走路的嬰兒誤入迷宮時的惶惑,所以只好囫圇地看了個熱鬧。

  本書的作者俞平伯可謂家學淵源,本人也早慧,小時候讀的書即能和本人一樣高,喜讀《西游記》、《水滸傳》、《蕩寇志》等等,對《紅樓夢》並不太喜歡,只是他的姐姐總是在其耳邊叨嘮此書不可不讀,而俞平伯並不以為然。

  1915年,俞平伯考入北京大學,兩年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很快,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胡適思想為代表的新文化思潮以文學革命的形式迅速席捲各高校,很快成為青年人的效仿目標。1920年1月3日,20歲的俞平伯和24歲的傅斯年踏上了前往英國留學的輪船。俞平伯沒有想到,這一次的旅程會改變自己的一生。

  對於那兩位年少氣盛的青年人來說,一個多月的海上生活絕對可說是曠日持久,排遣寂寞的方式就是閱讀和談論《紅樓夢》,對於俞平伯來說,這或許可以叫做對於這部作品的重新閱讀,隨著閱歷的增多和知識水平的上升,特別是因為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對於《紅樓夢》的興趣越來越濃。傅斯年可以說是俞平伯在紅學道路上的引路人。

  紅學大致可分為考證派紅學和索隱派紅學,考證紅學是以作者、時間、版本、脂學、探佚等利器,來證明此書是曹雪芹以個人身世經歷為基礎而進行的個人創作;而索隱紅學則認為《紅樓夢》影射的是清朝名門望族的真人真事,儘管究竟影射的是何人與何事分歧巨大。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就認為此書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紅”字即影射“朱”字,意在指明朝,寶玉有愛紅之癖,即是說熱愛漢族文化,吃胭脂即是說喜食漢人唾餘。俞平伯回國之際,正值北大校長蔡元培和北大教授胡適論戰正酣之時,考證派創始人胡適寫的《紅樓夢考證》以新發現的曹雪芹身世資料和脂硯齋批語為證據,全面推翻蔡元培的索隱派觀點。論戰之時,胡適總是委托當時任北大圖書館助教的顧頡剛幫他搜尋有關曹雪芹的資料,而俞平伯身兼顧頡剛的同學和胡適的學生,出於同好,也就參與其中,在此過程中與二人頻繁通信,俞平伯的紅學之路由此發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