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揚長避短推動中國經濟向低碳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3-04-22 08:26:08  


  中評社北京4月22日訊/在試點一年多之後,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場將於今年6月17日正式啟動。此前,北京、上海、廣東先後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全國七省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陸續由制度設計期進入實際操作期。與此同時,環境保護稅法也正在履行部門會簽程序,將二氧化碳排放納入徵稅範圍。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為完成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我們需要選擇有效的減排措施。

  上海證券報發表經濟學博士馬濤文章分析,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和碳稅機制各有利弊。碳交易的優勢是碳減排量確定,減排激勵性強,可以催生碳金融,引導大量資金參與減排,通過交易使全球不同地區減排成本降低;劣勢是碳價格波動頻繁,約束監督機制不健全,體系正常運轉成本高,對未來變化適應性較差。碳稅的優勢是碳價格保持穩定,可為政府提供低碳研發資金,透明度高,便於監督,實施方便快捷,靈活性、適應性強;劣勢是碳減排量不確定,減排激勵性弱。

  不過,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和碳稅機制並不對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管理水平、人員素質、國民觀念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在制定減排政策時不宜採用單一模式,而應綜合運用兩種機制。一方面,大力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靈活性,促進企業自覺減排、節能。目前,世界各國紛紛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有利於中國和國際市場接軌,了解和熟悉國際市場新的碳減排規則,促進中國產業技術的革新,激勵中國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增強中國在國際碳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另一方面,由於碳稅的徵收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為了將影響降到最低,企業會想方設法轉變生產方式,因此徵收碳稅有利於加快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的步伐。由於徵收碳稅而增加的財政收入,政府可將其用於研發節能減排的技術和增加環境保護的投入上。

  文章表示,在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開始計劃對未徵收碳稅的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碳關稅的大趨勢下,為了緩解碳關稅的壓力,鞏固在國際上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徵收碳稅料也只是時間問題。碳排放量的核算和計量、二氧化碳的統計體系都還在構建之中,目前開征碳稅仍存在一些困難。碳稅徵收的範圍,是統一徵收還是採取有差別的稅收方式,也尚需討論。剛開始開征碳稅時,應充分考慮到中國現有稅率已很高,稅賦負擔比其他發達國家重的現實,因此,開征時稅率不能定得過高,防止徵收碳稅對中國高耗能企業和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造成較大衝擊。工業化進程中的能源需求很大,碳排放量也很大,發達國家早已完成了工業化和信息化,而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工業化進程正在加快,對能源需求還在不斷增加,同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線,如果同時開征碳稅必然會降低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中國在開征碳稅時應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考慮到企業是否具有承擔碳稅的能力,徵收碳稅對經濟發展,保護環境都很重要,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經濟,也不能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發展經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