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別讓假消息亂了救災陣腳

http://www.CRNTT.com   2013-04-24 11:13:40  


 
  ■ 面對災難一切應以救援為先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災難的報道徹底告別了被少數媒體壟斷的局面,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競爭時代。

  整體來看,雅安地震後,中國媒體的災難報道水平,較2008年有了長足的進步。反應的迅速,細節的把握,報道內容的全面程度,公眾的評價明顯增高。

  然而,公眾在肯定中國媒體災難報道成績的同時,也在不斷挑刺,比如不顧受訪者的感受,“打破砂鍋問到底”;和醫生爭搶受傷者,干擾電力、通信搶險人員的工作,以偏概全,看到一個地方有人辦婚宴,斷言整個縣區災情不重;追求眼球效應,把鏡頭對准官員,而非災民。再者,就是扎堆湧進地震災區,對抗震救災造成一定干擾。所有這些,足以表明中國媒體的災難報道還存在著不少亟待提高的地方。

  災難報道和普通的新聞報道不同,它更需要愛心。各國的新聞倫理公約,都會要求新聞從業者尊重生命。西方媒體人在報道災難新聞時尤其注意不能造成二次傷害。雅安地震後,有記者纏住一位剛剛失去女兒的母親,儘管那位母親已經泣不成聲,不願意回答問題。總有些記者喜歡消費遇難者家屬的淚水,以為只有呈現這樣的鏡頭,報道才真實,更有“人情味”。這樣的癖好絕不僅國內地方媒體。在這方面,日本NHK的災難報道準則給我們不少啟示。他們不去抓拍災區居民因悲痛而昏厥的場面,恐怕與他們不願去煽情追問促成的“劇場效應”有關。

  災難造成的巨大損失,給災區居民的精神造成的衝擊,可能超乎外人的想象。作為媒體,應比受過驚嚇的人更加理性,客觀描述自己的所見,客觀記錄他們的感受,而不能自己進入“劇情”,以動情的方式賺取公眾的眼淚。災難報道需要悲情,但過度的悲情就有害了。這一點,已經成為多國新聞媒體災難報道的倫理共識。

  理性,要求記者擯棄英雄主義,採訪報道不添亂,追求新聞文明,還災難一個全息的景觀足矣,這是災難報道走向成熟的表現。面對災難,一切都應以救援為先。(劉海明:西南科技大學新聞系主任)

  ■ 用職業精神讓災區回歸專業救援

  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地震的當天,雅安電視台主持人陳瑩本來要舉辦婚禮,可是地震後,她來不及換下婚紗,就前往第一線報道,被網友稱為“最美新娘”。也有另外一種聲音出現,一些人認為她是在炒作作秀,更指出陳瑩明知地震發生,可是不顧他人安危,拒絕取消婚禮。婚禮後,也不脫下婚紗,就安排行程去報道新聞。

  新的消息不斷傳來並接近真相,“最美新娘”的標簽逐漸失色。原本以為這是一種崇高職業的體現,到後來卻發現這可能是精心安排的一個秀場。正與誤、是與非之間,“最美新娘”面臨的是道德的重新審視,以及輿論的冰火兩重天。從天堂到地獄如此之遠,又如此之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