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別讓假消息亂了救災陣腳

http://www.CRNTT.com   2013-04-24 11:13:40  


 
  問題全在於“最美新娘”嗎?並非如此。是什麼造成了“最美”標簽的泛濫?地震災害發生之後,由於公眾對抗震先進或者英雄的崇拜,使得地震成了個別人謀取名利的最好機會。而災難之後,總會有“論功行賞”。那些複雜的眾生表情之中,真與假,實與虛,尤其需要辨別和判斷。

  災難會自然催生出社會一種眾志成城的情感氛圍,災難越大,這種凝聚力也越大,悲壯的情懷會使人們站到一起去感受彼此的溫度;而且,災難之初,為災害所震撼而感到無力的人們,也需要情感的表達去尋找一種力量支撐。很多時候並不是災難中的人需要這種情感支撐,而是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借助這種表達來釋放自己的焦慮。

  這就是災難之下媒體“煽情”的社會心理基礎。其實也不算是“煽”,更多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和人類對災難的應激反應。即使有一定程度的煽情,也是救援的精神需要。這不是中國特有,每個社會面臨災難的時候,國家和社會都會本能地被動員起來,媒體會表現並推動這種情感凝聚。不過,隨著抗震救災進入新的階段,煽情就該退場,從而回歸到一種專業有序的救援。

  救援並不是靠煽情攪動起的人海戰術和全民動員就可以解決,並不是人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可以看出,當下災區最缺的不是人,也不是錢,而是調度和秩序。已經不需要的地方卻堆滿了物資,而最需要的地方反而缺衣缺食缺帳篷。災區一些地方堆著很多物資,但最缺的物資卻一直缺著。有些地方擠滿了人,形成了嚴重的擁堵和過剩。救援只有專業、科學和有序,才能有效。

  還有必要明白一個道理,並不是非要到現場才叫救災,理性地守望,轉求助的微博,捐一份愛心,不轉發謠言,甚至僅僅是靜默地守在電視前,也都是一種幫助。救援需要能力,需要統一的組織,盲目地憑著一腔熱情奔向災區,對救援並沒有幫助,還可能會添亂。這種熱情其實是自私的,只是為了尋找一種“我在現場”的存在感,而並沒有真正想清楚能為災區做些什麼。

  □ 結束語

  地震進行時,並不是對紅會或其他機構和群體恣意洩憤和“算總賬”的時機,也不是各種誅心之論和悲觀、懷疑情緒大行其道的時刻。理智、冷靜、客觀是面對災難的最好態度。

  (來源:新浪新聞《新觀察》第251期 2013-04-2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