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建築為何能抗震

http://www.CRNTT.com   2013-04-27 10:32:38  


 
  重物一般不放在高處,而放在地上或櫃子裡。安裝電燈要非常結實,需要定期確認,有問題就趕緊維修。家家都有“防災袋”,我家每時每刻儲備著兩個防災袋,裡面的東西都很輕,以便一旦發生地震,拿起來就快跑。每個家庭防災袋中的內容大同小異,其中的食物和水,都是能長時間儲存的,水一般是易拉罐裝,這樣不容易變質。有的家還在防災袋裡放上肥皂等。

  大地震發生後,災民住帳篷的情況比較少,大家都是到附近學校的體育館中避難。這樣人員相對集中,容易得到救援,食物和水也比較容易發放。比如,2007年7月16日發生的新潟大地震,許多失去家的受害者們在體育館中度過了1個多月。

  日本有很多關於地震的博物館、資料館,教育機構讓中小學生參觀那些地方,告訴他們生命的寶貴、地震的歷史、防震知識等。 

  我建議,中國的每一所學校從小學開始,至少每學期進行一次防災演習,至少要讓學生知道假設發生地震,第一怎麼做,要從哪兒出去等。現在,對中國百姓來說,地震已經不是陌生而遙遠的概念了。

  從兩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里氏8.0級),到剛剛發生的玉樹大地震(里氏7.1級),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近年來,日本也發生了大地震,2008年6月14日早晨,位於東北地方的宮城縣栗原市發生了里氏7.2級地震;2008年7月24日半夜,地點又是屬於東北地方的岩手縣沿海北部遭到了大地震,里氏6.8級,大約107人受傷。

  中日之間地震發生的狀況及後果不能相提並論,國情不同,歷史不同,認知不同。我只是想跨越國界,從比較平常的角度,尋找能否推廣一些實用的應對方法。

  汶川地震發生後,我去了一趟四川。我發現,四川這個地方果然很富庶,生活很舒適。我跟成都的朋友聊天,他們平時更多考慮的是如何享受生活,之前從沒想過會發生地震等牽涉生死的緊急事件,什麼準備也沒做。我沒去過青海,但去過藏族集中居住的地區,包括拉薩。我發現,藏族朋友的生活節奏特別緩慢,沒那麼富裕,但以自己的傳統享受生活,對牽涉生死的緊急事件,也沒有避險的意識。

  日本的情況就不一樣,我們從小到大都要在“地震隨時有可能發生”的非常狀況下經營生活,接受了12年的防災教育。2008年在岩手縣發生兩次大地震後,當地朋友相當冷靜地跟我說:“天天都地震,那兩次不過大一點。”從日本人的眼光上看,岩手縣相當偏遠,生活方式相當休閑。但與四川等地方“閑度”,還是無法對比的。

  在家庭和學校裡,日本人從小接受這樣一個教育:和別人約會,必須提前5分鐘到,坐在那裡等別人來。而在中國,不守時的情況非常多,遲到5分鐘算不上失禮。我來到北京後,按原來習慣提前出發,提前到達,北京堵車無處不在,要考慮許多不確定因素。然而,最近越來越覺得早到只能吃虧,因為合作夥伴不把守時當回事兒。

  不要小看約會早到5分鐘,這其實就是一種態度:把任何事情都做在前面,遇到問題時你才不會慌張。一個人總是遲到5分鐘,你只能等著事情來了再想辦法,那樣自然會遇到不確定性。很多外國人覺得中國很神秘,就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隨意性的因素太多,不利於提高中國人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