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轉型升級才是中國經濟“命門”

http://www.CRNTT.com   2013-05-05 15:43:43  


 
  增速下降不必大驚小怪

  文章表示,增速下降不必大驚小怪。目前中國經濟的關鍵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不是追求速度,這個過程像U形,時間跨度長,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經濟增速適度下行也有利於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PMI去年以來漲兩個月跌兩個月,我比喻為‘進一退二’,漲0.5%,又跌過0.5%,說明中國經濟復甦之路的困難性。”張茉楠說。“PMI波動說明中國經濟進入艱難調整期,在這期間經濟體需要自我修復期,要學會有勇氣和耐心忍受這一狀況。”張茉楠表示,經濟增速降下來可以讓大家把主要精力放在調結構上。如果PMI指數在60%以上,大家也沒有決心和動力調整經濟結構了。當前這種狀態可以形成倒逼機制,促進企業加快產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學家向鬆祚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已成中長期的趨勢。穩定持續增長是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這個穩定增加不是兩位數,而是7%到8%。

  “中國經濟患的是‘慢性病’,必須通過體制改革慢慢調理。企圖以‘速效藥’來治療慢性病是危險的。”金融學者宏皓說,尋找新增長模式的經濟轉型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間從投資驅動就轉變為消費驅動。

  治理核心是轉型升級

  文章指出,鑒於當前經濟回升的基礎不穩定,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仍需增強的現狀,治理經濟的關鍵所在是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把經濟下行壓力盡可能轉化為調結構、抓改革的動力,通過科技、管理以及制度創新等動力機制來解決問題。

  張茉楠表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如果企業盈利增速超過GDP增速,人均收入超過GDP增速,即使經濟增速放緩,大家也會覺得日子好過。

  張茉楠認為,經濟發展思路必須從短期應對經濟下行轉向推動整體戰略轉型和深層次改革上來,靠內生力量啟動新的增長循環。宏觀的穩住依賴於微觀的放活,只有增強微觀主體供給能力,鼓勵技術創新,重新審視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發揮生產率對提升總供給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響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真正釋放生產力,中國經濟才可能真正踏上可持續的內生增長之路。

  為鼓勵技術創新,為未來5至10年經濟發展進行人才技術儲備,張茉楠建議,要把錢用在刀刃上,比如,設立國家創新基金,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基金以及重大項目創新研發基金,支持中小企業、有增長潛力的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