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大學在培養“失業大軍”?

http://www.CRNTT.com   2013-06-05 12:07:30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經久不息的社會熱點議題
  中評社北京6月5日訊/今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了699萬,但就業堪憂,不少人甚至將之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40求職者共居一室,只為離北京更近”這樣的極端案例也屢有曝出。

  其實自03年首批擴招大學生畢業起,大學生就業難幾乎年年有,已經成為了一個持續十年的話題。有人認為正是失敗的大學教育培養出了這支“失業大軍”,果真如此嗎?

  ■ 大學並不附帶工作,失業率與經濟情況關係更大

  一旦大學成為普及型教育,就不再是“十年寒窗苦讀”的獎勵,更不會附帶工作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大學像是一種獎勵:意味著從高考的獨木橋上拼搏數年,終於邁入理想的學府,意味著可以在大都市立足;成為“社會精英”;讓付出的時間、財力和父母的期望得到回報。

  但從大學擴招開始和包辦分配結束起,這種觀念就該掃進垃圾堆了。大學絕非對寒窗苦讀的獎勵,讓人可以在其中虛度,進入大學不意味著考試結束了,相反卻代表真正的競爭開始了。而認為上大學就意味著有工作的觀念更是錯的離譜,在全球都是如此,由於沒有經驗和缺少技能,大學生和青年人在各國都是失業的“主力”。據美聯社2012年的一篇報道,2011年,美國25歲以下大學畢業生中,有占全部畢業生53.6%,即150萬人未就業或未充分就業。而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根據對聯合國數據的分析,發現目前世界失業青年人數約2.9億,這個數字占全球青年總數的25%,幾乎和美國人口相當。

  下滑的經濟和畸形的經濟結構給大學生就業關鍵一擊

  事實上,相對於中國經濟較快的增速,不少經濟放緩的發達國家所面臨大學生就業問題還要更嚴峻。相對於大學普及率很高的很多歐洲國家,中國所謂的“最難就業季”對應的失業數字只是小巫見大巫。

  不過,中國的軟肋在於畸形的經濟結構,定位於“世界工廠”,本身就意味著要給就業定位於“坐辦公室”的大學生一記閉門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