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歷史反思:文革前高考“不宜錄取”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3-07-06 10:26:11  


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恢複。圖為1977年高校招生時北京市的一個考場
  中評社北京7月6日訊/中國高校招生走過一條曲折之路,1966~1970年5年沒有招收新生,1971~1976年6年推薦工農兵學員上大學,1977年才恢復正常高考。在這之前,1958~1965年的8年中,高校招生還有“不宜錄取”和“降格錄取”的政策。中國網昨天登載袁劍平文章《文革前的高考“不宜錄取”政策揭秘》,內容如下:

  我國高校招生走過一條曲折之路,1966~1970年5年沒有招收新生,1971~1976年6年推薦工農兵學員上大學,1977年才恢復正常高考。在這之前,1958~1965年的8年中,高校招生還有“不宜錄取”和“降格錄取”的政策。筆者是1959屆高中畢業生,同學中有不少是新中國教育史上這一極“左”招生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塵封於歷史死角的一段往事

  筆者的中學時代是在古城開封度過的。從民國時期一直到五十年代初開封都是河南省省會,這裡代表著全省教育的最高水平。母校育才中學的師資、學風、學生在開封都是很好的。我所在的高59屆共200餘人,1959年高考時除了不願升學的以外,都考上了大學,而一些尖子生卻落了榜,這真讓人費解。

  在當時的氛圍下,人們不敢詢問原因,心中的疑問只好壓在心底。改革開放後,“左”的錯誤一次次得到糾正,當年的謎團才慢慢解開。原來,我們上高三時,校方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下對學生一一作了政審,除了推薦留蘇生和保送生外,政審結論基本分為四類:1.可錄取機密專業;2.可錄取一般專業;3.降格錄取;4.不宜錄取。政治審查的依據,並非個人表現或學習成績,而是家庭出身和社會關係。出身地主富農家庭的,或者家長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的,或有海外關係尤其是港澳台關係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不宜錄取和降格錄取者。當時高校招生時先看政審結論再看考試分數,我的同學中因此失去上大學機會的不在少數。這裡略舉數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