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紅衛兵為何能被迅速動員起來並充滿暴力傾向

http://www.CRNTT.com   2013-08-22 12:10:47  


 
紅衛兵一代的鮮明特點

  而從紅衛兵自身來說,或許可以看到四個鮮明的特點。第一個特點自然是造反,1966年5月29日,誕生於清華附中的紅衛兵寫了三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其中寫到:“革命就是造反,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就是造反。”“現在不反,更待何時?”這話是有根據的,因為毛澤東早就說過:“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那麼,誰可以造反?一開始,造反的主體是有限制的,必須出身紅五類,“只許左派造反,不許右派翻天”。文革初期北京的“老紅衛兵”甚至更加嚴格,其核心是革幹子弟,但毛澤東為了通過紅衛兵廣泛發動群眾,支持了後來的“造反派紅衛兵”。所以,一度比較普通、受壓的人,甚至包括出身不好的人也可以造反了(雖然這些人多在後來的“清理階級隊伍”中遭到整肅)。至於造誰的反?當然首先和直接是造自己身邊人的反,造老師、校長的反,造派駐工作組的反,造一切可能造就壓抑的管理者的反。然後也殺向社會,破除一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和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決裂,也和革命政黨建國前期的“傳統”(十七年)決裂。譚厚蘭率北京師範大學的紅衛兵,到山東曲阜砸了過去被認為是“萬世師表”的孔子的廟宇和墓地,可以說是一個象徵,而網羅了除少數幾人之外的黨中央和政府領導人的“百醜圖”也是一個象徵。

  一時間,在最高領袖的支持下,幾乎所有學校的原先領導和組織都靠邊站了,而紅衛兵也從學校走向了社會,從本地走向了外地。文革頭一兩年,全國經歷了一個類似於半無政府狀態的“天下大亂”時期。那也是紅衛兵最為紅火的時期。我第一次在南昌見到紅衛兵,已是1966年的8月,開始是不多的幾個學生佩戴紅袖章,後來,是在車站歡迎見到毛主席的浩大紅衛兵隊伍撐著紅旗從北京歸來。此前,在當地人心目中北京是多麼遙遠和神聖的地方!到北京去見毛主席這怎麼可能?但這一切的確成為可能。而且連坐車吃飯都不要錢,使得小將們甚至有了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在這種造反精神的鼓舞下,年輕人幾乎可以懷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除了一個遙遠的神像。“炮打司令部、火燒xxx(這裡可以填上任何本地本單位領導機構或領導人的名稱)”的大標語貼得到處都是。年輕人也許本來就有針對一切壓抑他們事物的反叛傾向,而此時,他們似乎獲得了一種千載難逢的“造反”機會。

  然而,這種造反其實仍是一種“受命”或“受控”的造反。因為紅衛兵的第二個鮮明特點即是忠誠。而且,這種忠誠與其說是忠於某種思想或精神,不如說是忠於一個人、一個被視作神的肉身(因此也就會有種種變化且神秘莫測)。“毛主席是我們的紅司令,我們是毛主席的紅小兵。”“誰反對毛主席,我們就砸爛他的狗頭!”“毛主席為我們撐腰,我們為毛主席爭氣。”所謂紅色的“衛兵”也就是要“誓死捍衛毛主席”,因為“中國的赫魯曉夫”“已經睡在我們身邊”。多少年輕人願意為此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和熱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