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大英弱國?

http://www.CRNTT.com   2013-09-18 10:27:55  


2012年6月5日,英國倫敦,女王抵達倫敦金融城市長官邸參加私人午宴。
 
延伸閱讀:英國王室與君憲制

  雖是冷風雨天,6月3日仍有上百萬民眾湧到泰晤士河邊,參加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登基60周年“千船水上巡游”慶典。話說“千船巡游”,實際上,“大多數船都是劃艇,或者級別稍高一點,包括1940年參與營救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英軍官兵的一些小船。”《金融時報》的報道,一如既往發揚英國人自嘲的國民性,“出於對尷尬的擔心,此次慶典沒有安排讓皇家海軍接受女王檢閱:那樣的儀式可能只持續五分鐘。”

  當然,“不和諧”的聲音少不了,尤其在英國這個老牌民主國家,支持“共和制”的數百人在巡游終點塔橋附近同日舉行集會。反對王室制度的《衛報》跟進採訪一位抗議者,“登基60周年慶讓人們走到一起,這當然很好,但我更想通過抗議行動告訴公眾,歡聚的人群也少不了我們這些不贊同王室制度的公眾,反對王室的理由很多,我們不能無視其存在。”

  多年民調顯示,共和制的支持率一直維持在兩成左右,但即便反對者也承認,王室盛典讓社會各界有了共同歡慶的時刻,雖然他們的目標不一。事實上,保皇派與共和派的辯論源遠流長。英國人托馬斯•潘恩(ThomasPaine)於1776年出版的《常識》(CommonSense)指出,君主繼承制度不僅對於一國民眾是極大的蔑視,而且也違反自然,這為北美殖民地的共和獨立點了一把火。潘恩歷述英國歷史上王室遞嬗的沿革,他指出,一個法國出生的私生子,率領著一支土匪侵入英倫三島,建立了王權,“這實在沒有什麼神聖可言。”英國自被異族侵入以來,已經發生過8次內戰和19次叛亂。他說,英國的君主除了打仗,就是分贈土地給他所寵愛的人,說不上對國家及其臣民有什麼貢獻。

  潘恩的《常識》被視為共和派的神聖文本,而一個世紀後,享有“最偉大的維多利亞時代人”之稱譽的沃爾特•白芝浩(WalterBagehot)被視為保皇派的最有力辯護者,他長期擔任《經濟學家》主編,撰寫論及憲政文章合集《英國憲法》。他並未否認潘恩提到的理性部分,但是隨著殖民地擴張與帝國強盛,大英帝國迫切需要能超越財富與領土的象徵符號代表歷史進程的國民性,而王室依附的敬仰和宗教忠誠,遠非議會制可以替代的。他還以英美兩國制度比較,強調在社會凝集力與國家進步的對立緊張關係,他認為,唯有“辯論政府”更容易促成進步,因此議會制政府相比而言比總統制政府,更能廣開民智,促進社會寬容。但是議會制政府需要一些若干“國族特質”,這就是英國王室天然存在的基礎。

  早在1215年,英格蘭貴族們就通過迫使國王約翰簽署的大憲章,試圖給絕對王權安上枷鎖。但是,大憲章只是英國建立憲法政治悠長歷史的開始,而最終走向君主立憲的英國,也不像後起之秀美國那樣視“成文憲法”《美國獨立宣言》為神聖文本。大憲章簽署地的紀念墓碑,坐落在希思羅國際機場附近,但是遲至1957年才由美國人設立。英式民主的例外,體現在貴族上院600多人都是繼承或封賜,至今仍然非民選;王室擁有憲政地位,也代表貴族領土與金融利益;政府行政不透明,新聞集團竊聽門事件可見一斑;中央行政權力過於集中,當然也因為英國實行兩黨抗辯制度,行政監督權體現在下議院的辯論……雖然聯合執政的自由民主黨,以及上屆工黨政府都提出了改革貴族上議院等政制改革,但不管怎麼說,英國人還是為他們獨一無二的民主制度而自豪,宣傳君主立憲最大的優點在於遠離政黨政治,中產保守勢力的大報《每日電訊報》社論宣稱,“我們的榮耀和感激不會體現在咄咄逼人的愛國主義,而在於我們的王室制度與自由緊密聯繫,而我們時刻準備捍衛這兩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