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決空心村問題需要頂層設計

http://www.CRNTT.com   2013-09-17 09:10:17  


 
  劉彥隨:從歷史視野來看,“鄉村病”因快速城鎮化而引發,也必將由新型城鎮化來根治。就當下而言,尤其需要正視問題,周密謀劃,做好頂層設計。

  空心村的出現一部分是歷史原因,一些偏遠山村不適宜居住,村民逐漸遷移導致村莊荒廢;還有就是隨著中國每年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舉家甚至舉族遷出。

  我走訪的村子,八成家庭都有進城務工人員。如果城鎮化當中,兩億多農民工不能安居樂業,不能在城里落腳,他們必然會選擇自己的退路,回農村蓋房;也必然還有建新不拆舊的現象。到那時候,老百姓蓋房就不是消費,而是嚴重的浪費。整個村子沒有規劃,沒有上下水,新舊七高八低。舊房子變成蓄水池。蓋的新房子都有半米高的地基。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村民其實對農村土地整治也是迫切希望的。

  加之中國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宅基地沒有退出機制,所以有些土地荒廢近半個世紀,但受相關法律法規制約,只能一直荒廢著。這就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新型城鎮化是要做城鄉整體關係、地域性系統層面的考量。絕不僅僅是土地問題,也不是產業問題,更不是簡單的人口流向問題。過去這麼多年,中國在整體戰略部署上,可能更大的視野和注意力在城市和區域。但是對農民來講,在頂層制度設計,包括農村發展的大戰略上,沒有系統持久推下去。2003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非常好的信號。但是建設新農村這麼多年,點上有樣本,面上沒進展。不僅是沒有法律,連條例都沒有。從戰略上來講,如果新農村建設有很好的推進,那麼到今天,也許就不會出現這麼大的空心化問題。

  在我們的調研中,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生活負擔日益加重;二是農村不養人,不僅沒有產業,有的甚至連學校也沒有了。過去,學校是農村文化的象徵,現在大量小學城鎮化了。家庭式外遷和教育設施高度城鎮化有很大關係。

  以土地集約化、資產化倒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問:在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如何做到整治農村土地的同時,保障農民的利益,使城鎮化成果惠及農民?

  劉彥隨:宅基地改革是浮在制度層面的。宅基地轉型,和人地轉型是一體的,因此要研究宅基地本身由過去的無償無限型如何轉成有償和合理的流轉。百姓認為住宅是自己的,所以宅基地退出的時候也不能無償,要建立有償機制。要加強推進創新機制,特別是要推進農村宅基地的確權流轉市場化機制。確權是流轉的前提,流轉是退出的機制。創造條件讓農民依法享有土地流轉自主權、土地市場收益權,使務農村民、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有保障。現在農民沒有收益權,只有補償權,後期的增值與農民無關,這樣不能保障農民的長遠生計。

  空心村的整治是新型城鎮化在新時期增耕地、優布局、惠民生的戰略,一舉多得。

  我倡導土地集約化、資產化,倒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如果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沒有集約化、資產化,在土地的流轉增值過程中老百姓是沒有收益機制的。這樣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寧願不改革,因為老百姓沒有受益。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攬子工程,必須分門別類搞清楚。農村土地制度要考慮其權能配置和收益配置,籠統地談土地制度不對。土地有三種屬性,資源屬性、資產屬性、資本屬性。現在我們進行的都是權能配置,沒有考慮到要和收益配置同步推進。對老百姓來講,沒有收益,又失去了社會保障功能的時候,這種權能配置是失效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