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新財政懸崖:老套路有新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3-10-09 07:47:56  


新興市場需高度關注美國“老套路”帶來的新風險
  中評社北京10月9日訊/“歷史經驗表明,內部問題永遠是美國經濟自身最大的問題,美國問題卻可能會變成其他經濟體經濟復甦最大的外部問題。”《第一財經日報》 今日登載資深全球經濟觀察人士程實的評論文章“新財政懸崖:老套路有新風險”,詳文如下:

  歷史是最好的預言者,儘管國慶期間美國政治經濟局勢在政府停擺和債務觸頂雙重夾擊下陷入混亂,但未來演化和潛在影響並非全然撲朔迷離。諸多不確定性作用之下,形勢的搖擺正悄然趨近美國財政問題解決的傳統路徑,而美國問題的輻射和擴散,則可能會偏離市場現在預期的方式。歷史經驗表明,內部問題永遠是美國經濟自身最大的問題,美國問題卻可能會變成其他經濟體經濟復甦最大的外部問題。

  ■ 演化:趨向一種特殊的妥協

  表面上看,美國在財政問題的衝擊下已經行至懸崖邊緣:10月7日政府停擺進入第二周,10月17日國債發行權限也將用盡,而以奧巴馬為首的民主黨人及其領導下的白宮,和以博納為代表的共和黨人及其主導的國會眾議院,似乎陷入了博弈死循環,圍繞著奧巴馬醫改法案這一矛盾焦點,雙方各執一詞,奧巴馬強勢表態不會放棄醫保改革已取得的階段性進展、並於財政壓力下將其擱置一年,博納則一直在堅守所謂的“Hastert原則”,始終不同意對臨時支出法案發起新一輪投票。

  實際上,從美國政治生態看,兩黨博弈日趨激烈,爭論態勢漸趨白熱化,本質上都只是政治力量分布更趨分散的必然結果。對於美國兩黨及其領袖而言,表面上的言辭衝突和激烈對抗是必須呈現出的政治姿態,而骨子裡,沒有人願意並能承擔美國經濟真正掉下新財政懸崖的責任,兩黨根本利益上的趨同要大於各自政論上的細節分歧。正因如此,1976年至今,美國政府一共停擺過18次,但從未發生過真正意義上的債務違約,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當然,今時不同往日,即便有妥協,在當前美國政治格局和經濟形勢下,未來的妥協也將是一種特殊的妥協,特殊在三個方面:

  其一,將是更大範圍內的妥協。如果將政府停擺和債務上限作為兩個單一問題逐一解決,那麼,兩黨可能都已騎虎難下,難以驟然放棄在單一問題上較為清晰的各自立場,但如果將兩個問題放在一起,更複雜的局面反而有利於纏鬥雙方各退一步,並由此換得安撫雙方民意的進展。因此,在有限時間壓迫下,兩黨很有可能將兩個問題同時放上談判桌,進而達成大框架內的一致意見。

  其二,將是有共同底線的妥協。這個共同底線就是避免債務實質性違約的出現。所有人都清楚,債務違約的後果是“毀滅性的”,如若發生,美國的國家信譽將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美國經濟和美元可能由此真正失去全球核心的地位,美國經濟由此受到的損傷可能遠大於2008年金融危機。為避免債務違約,要麼調升當前16.7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給借新還舊以新空間,要麼就只有自殘一臂,大幅縮小財政支出,自發走入長期衰退的深淵。後一結果顯然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債務上限問題最多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是否調升”的選擇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