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水不安全,誰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3-12-17 12:21:56  


 
  國家疾控中心通過對河南周口市沈丘研究區的5萬人跟蹤3年的調查發現,2005年與1973年對比,排除人口老化因素後,男性和女性肺癌死亡率分別上升了14倍和20倍,肝癌死亡率上升了5.23倍和4.8倍。在其他地區胃癌和食道癌死亡率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沈丘縣這兩類腫瘤的上升卻非常突出。

  對於這一現象,國家疾控中心研究團隊也在對淮河支流沿岸地區的腫瘤高發研究多年後得出最終結論,“癌症高發與水污染有直接關係。企業排放的污水進入河道,污水中的汞、鉛、鎘等各種化學元素長期滲入地下,污染了水源”。

  中國水安全基金關注到這條消息的同時,也從微博上發現有不少地處淮河流域的網友對自家的飲用水安全問題表示擔憂,同時當地很多學校也被指存在嚴重的飲用水安全隱憂。在搜集整理了大量資料後,水安全基金將重點放在了當地學校學生飲用水安全上,她們首先選取了地處淮河流域的安徽與河南周口地區開展行動。

  “從淮河流域的兩頭一起行動,這兩地流經的學校非常多,光沈丘縣一條小支流上就有近100所學校。”陳麗莎告訴記者,她們選擇的對象主要是通過直接打井飲用地下水或利用管道從附近山上引水的學校。

  由於當前我國只有環保部門具有水源檢測和發布的權利,因此陳麗莎她們實地的檢測設備是基金會購買的幾台便攜式水質檢測儀,一旦經初步檢測發現水樣超標,她們將移送第三方機構做詳細檢測。

  目前此次實地檢測已基本結束,雖然具體結果還未整理出來,但陳麗莎坦言,當地水污染情況比較嚴重。“像周口當地的學校大部分都是通過打井飲水,不少打上來的水都有明顯的混濁物或異味,水質很差;而像安徽太湖縣一些學校,直接從山上引水飲用,但引水管道內全是苔蘚污物,過濾僅靠一層紗布,水質也遭受很大污染。”

  陳麗莎表示,目前她正抓緊製作這次調研報告,之後進行社會公募,通過募集資金、淨水器等,對當地有水污染的學校進行“救濟”。

源起微博舉報

  針對淮河流域內學校飲水安全的調查救濟行動,只是中國水安全基金眾多工作中的一項。陳麗莎介紹,水安全基金的主要工作共分七大版塊,包括“曝光”、“檢測”、“追責”、“救濟”、“游說公開”、“合作”和“修復”。

  致力於改善和解決中國水污染問題的中國水安全基金,它的成立也源於一次水污染事件。

  “山東濰坊部分化工企業、造紙廠將污水通過高壓水井壓入地下,向1000米地下排污,令地下水遭遇污染……”2013年2月11日,一條網友爆料的微博迅速引起了鄧飛的關注。

  “憤慨”,這是鄧飛看到微博後的第一感覺,於是他轉發了該微博,並詢問是不是真的。

  憑借此前發起的“免費午餐”、“大病醫保”等公益項目,現任《鳳凰周刊》編委、記者部主任的鄧飛已從一名媒體記者,“轉型”成為粉絲高達幾百萬的公益名人,因此其轉發的這條微博迅速在網絡上引起極大反響。

  網友們持續不斷地提供著水污染的信息。有網友貼出了2012年6月環保部公布的《2011年中國環境現狀公報》,其中顯示2011年全國的4727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較差和極差水質監測點占比為55%。

  一則關於“我國癌症高發,每6分鐘就有1人被確診”的報道,最終促成鄧飛下決心發起中國水安全計劃公益項目。

  “聯合社會各界力量,來共同保護水資源”是鄧飛最初的設想,他也正是沿著這個方向,找到了一批合作夥伴。

  在中國水安全計劃的28位發起人中,既有像網易副總編鈄江明這樣的媒體人士可以加大宣傳;也有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微博)和自然大學發起人馮永峰這樣擁有各自團隊,可以沉下一線發力推動的環保學者;“用法律手段來實現整個計劃”是鄧飛多年來從事公益項目的基本原則,因此他又分別邀請了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徐昕等4位法律界人士加入。

  2013年4月9日,他們聯合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組建了一個可以全國公募的專項基金——“中國水安全計劃公益基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