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把神壇上的梁思成拉回人間

http://www.CRNTT.com   2014-01-25 09:32:00  


 
他“充滿了急劇的扭轉、中斷和切換”

  2009年,朱濤在1951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報》舊報上第一次讀到梁思成的思想檢查,一時間“心中產生了一種幻滅感”。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上,已經成了一個神壇上的人物,不論是他的建築事業、家世背景,還是他被津津樂道的愛情。今人對新中國建國後梁的印象,則是他在1955年因“複古主義”受到批判,“文革”時期又受迫害。從這時起,朱濤開始收集梁思成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一系列思想檢討等資料,卻拼凑出了另一個不大一樣的梁思成:他積極地追趕時代的潮流,卻在不斷的政治衝擊下,不得不在思想和學術上頻繁地折中、自我否定和迷失。這使他在1949年至1972年間的思想歷程“充滿了急劇的扭轉、中斷和切換”,最終在徹底迷失中去世。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朱濤第一次接觸梁思成研究。上世紀80年代末,還在重慶建築工程學院讀本科的朱濤在其社會學選修課中的一篇論文,內容正是對梁思成的批判。這篇論文獲得任課老師的高度好評,一度要被推薦到期刊發表。時隔多年,朱濤談到它,有一點僥幸的心情。“很慶幸沒有發表,現在想想當時是多麼的幼稚,真的發出來會成為一生的恥辱。”

  彼時,西方思潮正席捲中國的大學校園,用朱濤的話,那時的老師和他一樣“有點偏激”。朱濤當時的那篇論文,主要批判的就是梁思成等知識分子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失去了獨立的人格”,依附於政治,導致中國建築停滯。“那可能是我在此之前跟梁的唯一的交叉,當時很偏激,又對他的思想、對他的學術成就完全沒有一點理解。反而到了今天,我認真讀了他的東西,看他考察過的古建築,才慢慢開始理解他,為什麼做出那些行為。”朱濤說。

  不過,這也反映出當時梁思成在建築界的位置與今天很不一樣。彼時的“梁思成”並沒有高居神壇之上,根據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周榕的說法,1986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開始正面評價梁思成,“犯了很大錯誤,但是他還是有貢獻的”。

  數十年間,梁思成從“人”變成了“神”。學界和媒體有關梁思成的各類研究、報道不計其數,但朱濤卻在這之中發現後人對於梁思成的研究是大量想當然的重複、抄襲和“以訛傳訛”,“很少有獨立的挖掘史料來分析”,在某一些時期和方面存在大量空白。在這個背景下,朱濤選擇利用在新中國50年代思想運動中扮演中心媒體角色的“思想檢查”來研究梁思成。“如果說上世紀20年代在歐洲崛起的現代主義建築運動是靠一系列宣言推動的,那麼1950年代的‘新中國建築運動’可以說是靠一篇篇檢查展開的。”書中如是寫道。而作為新中國建築的領軍人物,在眾多建築師的檢查中,梁思成“寫得最多、最全面”。

建築的政治性為什麼那麼強?

  早在此書之前,朱濤就已經進入了公眾視線。他近年撰寫了大量建築評論文章,除了建築專業的解讀,也非常重視空間的社會關懷。這或許與他的經歷有關。“小時候我就經歷過唐山地震,當時從遼寧坐火車經過唐山,看過那一幕,那些水塔扭曲了,樓倒了,旁邊那個火車站的火車頭橫七竪八、鐵軌也扭曲了,這些景象我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朱濤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加上後來的一些社會風波和“9·11”,自己幾十年來親歷了很多大的災難事件,影響很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