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地方軍令狀折射發展之變

http://www.CRNTT.com   2014-01-30 09:21:28  


從經濟到社會再到生態,地方兩會的“軍令狀”,呈現了改革發展的問題圖譜。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訊/治理大氣污染,化解過剩產能……盤點今年的地方兩會,此起彼伏的“軍令狀”現象令人印象深刻。人們從中感受到了決心,也解讀出發展的變化。

  人民日報發表記者張廣昭述評文章表示,如果把視線拉長,就會發現,近年來地方兩會上的“軍令狀”正在經歷一場“主題變奏”。國際金融危機黑雲壓城之時,中國經濟增長面臨挑戰,地方政府紛紛立下“保八”軍令狀。而隨著房價不斷上漲,“居者有其屋”的呼聲愈漸強烈,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又成了“硬杠杠”。在今年地方兩會上,超九成政府工作報告涉及空氣污染治理內容,至少15個省份簽訂了治理霧霾的“軍令狀”。從經濟到社會再到生態,地方兩會的“軍令狀”,呈現了改革發展的問題圖譜。

  文章分析,“軍令狀”折射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作為一個後發國家,經濟發展一直處於國家發展較優先的位置。然而經濟指數上去以後,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年,普通百姓面對高房價“望洋興嘆”,一些地方頻現“十面霾伏”,“約環保局長下河游泳”的呼聲不時出現,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治理挑戰的變化。而挑戰的變化,帶來的是發展觀念的變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比較經驗證明,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離不開社會治理和生態治理的現代化。近些年,中國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政策、生態政策傾向愈加明顯,黨和政府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和生態保護。這是我們黨發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升級。

  這種理念之變,體現在今年地方兩會上,就是重新定義發展的內涵和評價標準。在已公布的28個省份的今年GDP目標增速中,21個省份調低。這與前兩年多數省份調高或維持不變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不簡單以GDP論英雄,更體現在考核體系的科學化。各地開始用經濟轉型、保障民生、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節約及安全生產等來考核官員。如北京建立差異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陝西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考核評價機制,湖北和安徽則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作為考核幹部的重要指標。

  這正說明,完成軍令狀,關鍵靠深化改革。啃下產能過剩和環境治理等硬骨頭,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既需要調整經濟結構,也需要重塑政府權力,還涉及方方面面的現實利益。沒有統籌謀劃的智慧,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沒有周密可行的方案,就容易議而不決、決而難行,只聽喊嗓子,不見甩膀子。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