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走出傳統式“調結構”誤區

http://www.CRNTT.com   2014-02-11 08:41:05  


在當前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啓航的時刻,厘清“調結構”的內涵和本質,走出傳統式的“調結構”誤區,是保證中國未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中評社北京2月11日訊/“調結構”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政策討論和實踐的主線之一。但是,對於“調結構”的內涵和本質,認識上還存在很多的誤區,實踐中也存在各種問題。

  北京日報發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陳玉宇文章認為,在當前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啟航的時刻,釐清“調結構”的內涵和本質,走出傳統式的“調結構”誤區,是保證中國未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傳統式“調結構”的理論誤區

  文章稱,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計劃部門擔負資源配置的全部責任,信息的局限和激勵機制的扭曲,甚至經濟計劃者的好大喜功,難免造成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比例失調,使得經濟陷入困境。因此,在計劃經濟時代,“調結構”是一個常規性的工作,需要不斷地對前一階段比例失調結構失衡進行修正。

  由於機制內在的缺陷,調結構往往糾正一時的問題,而政府的強力扭轉,又製造和蘊藏著新的結構失衡問題。因此,計劃經濟中商品短缺、比例失調、結構失衡便成為常態,結構調整也就成為常態手段。

  除了常規性的結構微調以外,當計劃經濟失誤積累的問題對國民經濟造成很大混亂時,政府就不得不採取重大的調整經濟結構舉措。計劃經濟下必須不斷調整經濟結構,是因為市場機制沒有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而計劃部門又不可能對全社會的資源做出合理配置。改革開放30多年,調整經濟結構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一直都在強調調整結構的問題,甚至把調整經濟結構放在越來越突出的位置。

  這些所謂的結構問題林林總總,無所不包,舉凡產業結構、工業結構、產品結構、信貸結構、投資結構、地區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就業結構等在內的方方面面,都被納入到政府調整的範疇之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要調的結構幾乎囊括了國民經濟中任意兩個變量的比例。雖然經濟結構調整從來沒有停止過,但中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似乎也從來就沒有合理過。比如消費與投資的關係的調整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但直至今日調整結果仍未能令人滿意。

  反思二十幾年的經濟結構調整,我們不能再一味強調“加大力度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而是應當重新審視經濟結構調整的邏輯。從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之後,我們必須認識到市場經濟運行有其內在的邏輯規律。很多經濟結構並不是想調整就能調整,想調整到什麼比例就能調整到那個比例的。比如,過去簡單要素積累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是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發展模式,只有當勞動力優勢用盡時,經濟增長才會逐漸過渡到主要依賴於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而這個轉變,是需要相應的制度和政策環境來促進的,而不是靠鼓勵投資於高技術產業便可一蹴而就,甚至由政府越俎代庖,赤膊上陣。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