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不再順暢的日美關系

http://www.CRNTT.com   2014-02-14 10:26:38  


 
  安倍論英德關系引發批評

  鹽田潮還發現,不僅美國對安倍的參拜表示了“失望”,“歐洲各國也持懷疑態度”。

  1月22日,安倍晉三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一個與世界各國媒體互動的時間。英國《金融時報》負責外交報道的吉迪恩·拉赫曼主編,向安倍提問中日是否會發生武力衝突,安倍回答說:“日中間如果爆發軍事衝突,這對兩國都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今年是(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00周年。英國和德國在戰前貿易關系很深,今天的日本與中國,其經濟關系上的聯系也非常緊密,所以說控制那種事態十分重要。”但是外務省選用的日文翻譯,在安倍的語言中加入了“同樣狀態”一詞,安倍發言的意思,成為今天的中日關系與100年前的英德關系處於“同樣的狀態”。多加了這個詞,給人的感覺是,今天中日發生英德那樣戰爭的可能性非常大。外務省在1月31日向同聲傳譯本人及負責該傳譯工作的翻譯公司“提出了警告”,但這已難以挽回影響了。

  之前的1月24日,《金融時報》發表社論說:“安倍首相拿歐洲1914 年作比較,在炒作恐怖與憤怒。”中國外長王毅在達沃斯論壇上談安倍發言是“時空倒錯”,王毅的發言上了25日《金融時報》的頭版。英國BBC廣播也對“1914年問題”做了重點報道。22日以後,不斷有記者去日本政府那里確認安倍發言的真意。內閣發言人、官房長官菅義偉一直認為“沒有問題”,外務省把責任全部推給了同聲傳譯的翻譯人員。

  日本主流媒體一直在報道中國軍事威脅、中日戰爭的可能性。用1914年英德開戰來隱喻今天的中日關系,是翻譯誤解了安倍的真意,還是歪打正著真實地表明了安倍內閣的心態,日本政府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

  “價值觀外交”根基不牢

  日本《內幕》雜志主編歲川隆雄,剛剛出版了《安倍政權奮鬥的365日》一書。他認為,安倍內閣在2014年1月訪問完印度以後,“就基本上完成了從蒙古到俄羅斯、土耳其、印度、緬甸、越南、菲律賓,最後以日本為終點的對華包圍圈”。但這種包圍圈更多是理念上的,缺乏實際根基。如果從1月安倍訪印的結果看,表面上安倍作為印度國慶閱兵式上最重要的嘉賓,享受了特殊優待,但安倍希望印度與日本在核電問題上達成合作的意願並未完成,讓印度成為包圍中國的重要夥伴,困難重重。

  外交需要有經濟做後盾,但今天的日本經濟依舊未走出失落狀態。日本民衆對保密法,對擴充軍備沒有太大的興趣,希望通過推行“安倍經濟學”政策,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上的發展成果。2013年,日本股價大漲六成,匯率一年下調兩成。經濟的外部狀況開始好轉,給了安倍恢複經濟、讓日本走出失落一個絕好機會。可惜安倍自39歲從政以來,一直未能成為負責經濟工作的大臣,也拿不出具有可行性的內生經濟增長策略。股價的上升靠的是外國投資者大約15萬億日元的對日淨投資;匯率的下調,則是貨幣超發、經濟低迷的一個表現。安倍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戰略”,用日本著名經濟學家竹中平藏的話來說,“遲遲未能發揮作用”。日本國內如果沒有消費的振興、沒有企業的大量投資、不能遏止實際工資下滑,經濟增長就如同無米之炊。

  “安倍經濟學本身賣的是一副假藥。”經濟評論家山田厚史說。在人們覺得這藥也許能治病的時候,假藥給人以心理上的安慰,但假藥治不了病,而且最終會拖延治病的時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