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全球經濟體系內在失衡日益惡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2-25 11:35:03  


向鬆祚 著名宏觀經濟學家(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2月25日訊/“實體經濟衰退和通縮,金融業和虛擬經濟卻高速增長,這正是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的新現象和怪現象,是全球經濟失衡、危機和衰退的總根源。”《南方都市報》日前登載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鬆祚的評論文章“全球經濟結構失衡的根源”如是說,文章詳細內容如下:

  2014年全球經濟將走向何方?去年全球多國股市氣勢如虹,漲幅驚人,美國復甦勢頭穩健,英國和日本大有看頭,歐元區艱難爬出衰退泥潭,逐步轉向正增長,新興市場雖然困難重重,整體增速依然超越富裕國家。因此,去年底至今年初,許多機構和投資者均調高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樂觀情緒令人鼓舞。然而,調高增速預期的研究報告墨跡未幹,全球股市即應聲下跌。不到一月,標普指數跌5%,日經指數跌14%,新興市場平均股指MSCI跌9%。全球逾3萬億美元股票市值灰飛煙滅。屋漏偏逢連夜雨。美聯儲決意逐步退出“量寬”,購債規模從每月850億美元削減到650億。多個新興市場貨幣持續貶值,從中撤出的資金規模高達1400億美元。貨幣急劇貶值會否誘發新一輪全球性尤其是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這一問題再度令決策者頭痛不已。印度和其他多個央行決定實施大規模資本管制,同時大幅提高利息以遏制通脹和勸阻資金大規模流出。面對如此變幻莫測的局面,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在內的多個權威機構,已經開始下調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

  ■ 願景:悲觀理由多於樂觀

  全球經濟的兩個基本願景,一是樂觀,一是悲觀。支持前者的因素實在不少。美國復甦加快;歐洲經濟見底;日本有望擺脫通縮;英國形勢向好;中國至少能穩住7.5%;新興市場國家雖有短暫調整,總體還是好過危機之初。樂觀派堅定地認為: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必然超過2013年(2013年全球GD P增速為3%)。

  支持悲觀願景的理由好像更多。美國復甦基礎不牢,隨時可能掉頭逆轉,最近的製造業和新增就業數據低於預期,似乎印證了此判斷。歐元區早已深陷通縮泥潭難以自拔,銀行和金融體系信貸持續萎縮,失業率沒有任何下降的跡象。2013年歐元區平均失業率高達12.4%,一些國家年輕人失業率超過40%。所以預測歐元區強勁復甦,實在是言之過早。日本“安倍經濟學”射出所謂“三支箭”,實際上不過是依靠日元貶值刺激出口,期望以此刺激經濟增長。然而,效果遠低於預期,甚至導致某些負面後果,譬如2013年日本竟然出現史無前例的貿易逆差,中小企業和普通百姓之生計未有改觀。日本擺脫通縮沒那麼簡單。

  西方不亮東方亮,中國能否繼續擔當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去債務和杠杆化過程已經開始,潛在金融風險開始暴露,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有限,產能過剩行業必須壓縮,能夠保持7.5%乃至7%誠屬難能可貴。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就更難指望。債台高築(尤其是外債)、匯率貶值、通貨膨脹、財政赤字、結構失衡等等,是多數新興市場國家之通病,實現穩定快速增長近乎天方夜譚。

  我對全球經濟願景整體悲觀,根本理由是當今全球經濟體系的內在失衡日益惡化。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近6年來,全球經濟內在結構之失衡不僅沒有得到糾正和調整,反而日趨嚴峻。全球經濟內在結構失衡之表象有八個:實體經濟復甦乏力,虛擬經濟惡性膨脹,經濟整體脫實向虛,債務負擔居高難下,貧富分化日益加劇,失業困境越陷越深,宏觀政策基本失效,結構改革風險巨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