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全球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又一輪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14-03-27 07:46:26  


 
  中國經濟增長開始結構性減速

  文章提出,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世界各國均陷入程度不同的危機之中,唯有中國風景獨好。現在看來,這種看法過於簡單化了。認真分析本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實績及其變化趨勢,自2008年開始,中國連續30餘年、年均近10%的高增長階段已經基本結束,國民經濟落入一個新的次高速增長的平台。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經濟減速,是經濟增長結構發生變化的結果,是一個發生在實體經濟層面上的自然過程,我們無法通過政策調整來改變它。

  如所周知,經濟增長是由多種因素以某種方式組合起來共同發生作用的結果,此即經濟增長的結構問題。在支撐經濟增長的諸結構中,最重要者,當推生產要素結構和產業結構。正是這些結構的變化,使得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了新的時期。

  過去30餘年,中國產業結構變化的基本趨勢是:一產比重下降,二產(特別是製造業)比重迅速提高,三產份額緩慢增長。這對應的是中國的工業化過程。這一進程的本質,就是大量的勞動人口和資源從勞動生產率較低的一次產業即農業、種植和養殖業等產業中,向勞動生產率較高的二次產業即製造業和建築業轉移。由於二產的勞動生產率遠高於一產(在中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相當於農業的10倍),這種轉移便意味著經濟整體的勞動生產率日益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因之加快。此即“結構性增速”。但是,經過30餘年的發展,中國二產已趨飽和,人口和資源開始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轉移。然而,研究顯示,中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遠遠低於製造業(在勞動生產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當於後者的70%)。基於這樣的差異,當越來越多的人力和資源從製造業轉移到服務業之時,中國經濟整體的勞動生產率必將下降,由之決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必然下滑。

  再看生產要素結構的變化。勞動、資本和技術進步,是支撐經濟發展的主要生產要素。在過去30餘年中,每年高達1000萬人的勞動投入增長,是支撐中國高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是,隨著轉移人口日趨下降,隨著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勞動投入的增長率將趨下降,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也將長期並存。就資本投入而言,過去30餘年,中國的資本投入增長率是逐年提高的,然而,近年來,人口日趨老齡化、傳統工業化接近尾聲、以及消費率的緩慢提高,已經導致中國幾十年高懸的儲蓄率趨於下降。這使得無通貨膨脹的資本投入亦呈逐漸下降之勢。技術進步的動態仍然令我們失望。我們希望技術進步能發揮積極作用。但是,資本回報率低、技術進步緩慢,一直是中國經濟的痼疾,至今未見顯著變化。總之,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增長率下降,技術進步緩慢,這三個因素叠加,導致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趨於下降。

  潛在增長率構成未來中國現實經濟增長的基準。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運行實驗室的預測結果,2011~2030年,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將會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

  經濟減速不可怕,關鍵要提高效率

  文章分析,斷定中國經濟進入結構性減速時期,雖然聽起來不那麼令人振奮,但考慮到結構性減速為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提供了新的壓力、動力、機遇和空間,這一變化是值得歡迎的。

  過去30餘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但是,30餘年高速增長波瀾起伏,其間還經歷了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和2007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們的增長也付出了不可忽視的代價;結構失衡、產能過剩、效益低下、環境污染等等,便是其中最顯著者。如此等等,使得中國百姓享受到的經濟增長成果大打折扣,福利水平和生活質量更難得到與GDP增長率同步的提升。這些代價,便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水分。

  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水分,主要體現在投入產出的效率降低上。

  從投入看。以GDP來衡量,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極為巨大。長期以來,我們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相當於GDP一半的高投資以及接近GDP10%的淨出口支撐著的,僅此一端,便使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本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把生態環境等外部影響也視為“投入”,我們為增長付出的成本更高。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課題組2012年測算表明,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國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約相當於GDP的8%.2005年以來,這一數字雖不斷下降,到2011年,仍然高達4%左右。若扣除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中國的真實經濟增長速度便僅有5%左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