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全球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又一輪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14-03-27 07:46:26  


 
  宏觀穩定,微觀搞活

  文章指出,著眼於調整結構,為未來經濟增長培育後勁的宏觀經濟政策,可概括為“宏觀穩定、微觀搞活”。這種政策轉變的核心便是,從關注需求管理轉向關注供給機制的培育,轉向關注激勵、效率、競爭、生產率以及資本形成等這些有利於提高潛在產出的因素。

  顯然,關注供給、關注結構調整的宏觀經濟政策,是一套放鬆管制的政策體系和激發市場活力的改革安排。它旨在通過降低市場准入門檻、降低稅負、降低融資成本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企業主體的活力;通過解除各種剛性的體制機制約束,提高要素市場(勞動力市場、資金市場、土地市場)效率,籍以提高整個經濟的競爭力。

  今後,中國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有效解決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而解決產能過剩的政策工具,也應通過改革,主要從供給方尋找。

  其一,從產能過剩的表現來看,更多是由於供給過剩而非需求不足。目前,一些傳統產業以及新興產業所出現的產能過剩,從投入產出角度看,是有了大量投入,卻形成了一些無效的或過剩的產能。

  其二,從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來看,儘管有周期性因素影響,但更主要是體制性的、供給面的原因。一些企業(特別是那些有政府背景的企業)在擴張過程中,不計成本、不顧後果、盲目擴張、重複建設,這是導致的產能過剩的主要因素。有人說,重複建設在市場經濟中也是正常現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場經濟中,盲目投資、重複建設造成的損失是由企業自己來買單的,而在中國目前這種情況下,造成的損失可能最終由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來買單,因此,一些企業或地方政府在投資決策時就會更加“大膽”,他們會通過給土地、贈與礦產資源、低價甚至免費的方式推動投資,使其投資行為發生扭曲。我院的一項經驗研究表明,產能過剩較嚴重的地方,恰恰是政策傾斜區域和扶持性產業。

  其三,從治理產能過剩的思路看,要想從根子上解決產能過剩,還需要供給管理的思維。過去我們主要通過上項目,增投資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這或可因新投資需求的出現而暫時緩解當前的產能過剩,但會導致未來新一輪規模更大的產能過剩。鑒此,我們必須摒棄以創造新的投資需求來消弭過剩產能的傳統做法,應通過減少政府的幹預,充分發揮企業和市場的作用,來最終抑制中國產能的盲目增長。

  穩妥應對美聯儲的“量寬”退出

  文章表示,數月前,美聯儲宣稱將漸次退出其數量寬鬆政策,在全球“吹皺了一池春水”,引起各國當局劇烈躁動。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動態確實值得高度關注,因為,在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聯儲事實上在制定並執行著全球的貨幣政策。但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影響既深,影響渠道也相當複雜,因此,評估量寬退出的全面影響,既要釐清其可能採取的形式和渠道,也需要結合國際形勢發展和各國國情。

  要評估量寬退出的效果和影響,首先還須對量寬及其影響進行分析。

  客觀地說,面對本輪危機,各國共同行動,尤其是共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是充分汲取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宏觀調控教訓的老成之舉。這些政策,對穩定全球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雖然危機並未因此而逝去,危機的最惡劣的影響卻顯然被避免了。據IMF研究,美聯儲的數量寬鬆政策可能已使美國長期債券收益率下降超過100個基點,所帶動的全球產出增長高於1%。這意味著,當全球經濟可能陷入大蕭條之時,以美國為首的數量寬鬆貨幣政策發揮了降低市場不確定性和穩定局面的積極作用。

  當然,寬鬆貨幣政策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為未來通貨膨脹積累了潛在的貨幣基礎,是世所公認的弊端。但這實在只是淺表現象。影響更為深遠的負面作用是,它縱容(利用)了新興經濟體的失衡,使其可以通過投資大於儲蓄的經典路徑,維持經濟較快增長。據IMF的估計,2009年量化寬鬆政策推出後,新興市場累計資本流入近4萬億美元。顯然,一旦這些資本撤出,如近幾個月顯示的那樣,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失衡狀況將進一步惡化。近期印度尼西亞、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國出現的問題,就是明證。

  應當看到,數量寬鬆貨幣政策是一次規模巨大的市場幹預,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因此而擴張到了3.5萬億美元,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本就全面、廣泛而複雜。如今的量寬退出,或許會面對更為複雜的情況。從3.5萬億美元巨額資產負債表逐漸回縮,這將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在此期間,聯儲不僅要維持債券市場的穩定,恢復其正常結構,還要盡量保持其他金融市場的供求平穩。加之,幾年來,聯儲數量寬鬆貨幣政策工具繁多,可能的操作組合也相當複雜,較容易產生政策的不透明性和市場的誤解,這一切都會加大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使得其退出過程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即使美國實施量寬退出,其過程也是漸進的,一切要視美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的走勢而定;另外,日本的“安倍經濟學”正在興頭上,歐洲為鞏固前一段治理成效,短時間也不大會收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