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王海光、楊奎鬆等:國史研究何去何從

http://www.CRNTT.com   2014-03-31 11:04:39  


 
  韓鋼:畢克偉,還有弗里曼、塞爾登他們,從做農村開始。

  楊奎鬆:美國歷史學者研究中國當代史二三十年前就開始走社會史、社會經濟史、文化史和人類學研究的路子了。他們中許多人年輕時就扎到中國的農村中去,直接到社會基層去體驗和了解一切,具體做到一個村子,並且多年跟蹤。這種方法一直影響到今天很多研究者。

  王海光:這與中國走向世界的開放度有關係。中國學術界逐漸與西方學術界接軌,他們治學的研究方法包括課題也搬過來了。比如性別史,特別是女性史,受國外影響非常大。

  楊奎鬆:這也是歷史學界引進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過去也有婦女史方面的研究,但工運史研究、青運史研究之類的研究一樣,基本上都是黨史的,或政治史的研究路數。2000年以後地方檔案陸續開放後,不少學生開始嘗試從這樣的視角研究問題,因此出來一批做婚姻法問題、做抗美援朝宣傳動員問題的學生論文。這樣的研究雖然直到今天都不是很成功,但過去一般是不會去做的。今天隨便翻一下歷史學碩、博論文網站,絕大部分都是這方面的題目。跟政治史沾邊的,特別是直接講精英政治歷史的論文,很少很少。

  不管這樣一種研究趨向還存在怎樣的問題,但有一個極大的好處,就是使得我們的歷史研究逐漸開始轉到關心普通人,關注大眾和社會了;也使我們看待歷史的觀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種視角、那種關懷和過去完全不同。過去的研究總是著眼於政策制定,為什麼制定這個政策、怎麼制定的、理論是怎麼回事、動機和意義是什麼,大都討論的是這些東西。現在很少歷史研究論文會討論這方面的問題,大家討論更多的是一個政策下來以後,一層一層下來有了怎樣的變化,底下的人對這個政策怎麼去執行,或有什麼抵觸,怎麼變通,在具體的人身上或人群當中發生什麼影響,是有益還是有害,今天研究者關注的更多是這些具體的問題了。這是比較大的一個進步。

  王海光:這個趨勢的變化帶來的是學術視野的轉換,目光由仰視轉為下沉,看到更為廣闊的社會和底層民眾。目光一轉換,一下沉,這就和過去的知識體系不一樣,要填充很多新知識。傳統黨史研究的知識方法一下子就捉襟見肘了,應付不了了。哪怕你掌握了一些高層的材料,對這些高層材料怎麼解讀,也不一樣了。要走出過去那種文山會海的歷史敘述,就得做底層研究,那麼解讀史料的方式、研究方法就會發生變化。

  還有一個重要變化,就是把歷史研究的門檻降低了。底層的材料、社會史的材料比較容易收集,誰都可以做,你甚至可以就做一個村莊史。只要去做個案,運用這套新的方法,所產生的問題意識,所得出的結論,就會與過去的歷史認識不一樣。從個案研究中,可以看到歷史的多重複雜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