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的城市化應謹防“歐洲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09:10:39  


  中評社北京5月7日訊/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爭論的主要不是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問題,而是在哪城市化的問題。要不要限制大城市的發展?要不要讓中西部的農民在家鄉附近就地城市化?因此,討論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城市化道路就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在大國發展戰略的高度上去看問題。

  從美國衛星圖像展現的世界夜晚燈光地圖可以發現,從世界範圍來看,燈光亮度高的地方,總是集中在全球陸地的一小部分。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燈光亮度基本上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比如韓國很亮,朝鮮基本一片漆黑。而如果看一個國家內部,例如看美國內部,由於美國內部州之間的人均GDP是差不多的,所以夜晚燈光亮度主要取決於國家內部的經濟和人口的集中程度,在人口高度集中的美國東海岸比較亮。同樣,歐洲比較亮的地方是倫敦、巴黎附近。

  這裡,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全球的經濟發展呈現出空間集聚特點,中國城市發展和未來城市人口的空間分布會不會走出一條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道路?這是我們所要回答的問題。

  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為城市化“立法”

  從去年年底的城鎮化工作會議,到不久前的2014-2020年城鎮化規劃方案,都明確地表明了政府對於中國未來的城市化道路選擇。但若仔細鑽研這個規劃,會覺得它的一些表述自相矛盾,一方面強調繼續發揮市場對於資源配置的主導力量,要繼續發揮核心大城市和都市圈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但在具體政策上,又要嚴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在土地政策上,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政策是,未來除了居住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在500萬以上人口規模的城市基本上就不再增加新增的建設用地指標了,也就是說城市規模擴張未來要受到很大的局限。與此同時,它在講到土地政策的時候,又表示未來的建設用地指標配置要和勞動力的流入地一致起來,但是從趨勢上說,勞動力流入方向恰恰就是大城市。

  為了回答中國城市化道路的問題,有必要回到最基本的經濟學理論,它可以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城市化道路和城市體系的形成應遵循什麼法則。我把這叫做為城市化“立法”,回答的核心問題是市場因素到底決定什麼?政府可以幹什麼,起到什麼角色?

  先來看城市發展的邏輯。現在很多人認為,中國城市發展當中形成的問題(比如城市病)是在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張的過程中形成的。在城市長大的過程中,生活成本(特別是房價)不斷上漲,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大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交通擁擠和環境污染問題。很多人把這些問題簡單地和城市人口增長聯繫起來。其實,這樣的觀點是經不住仔細推敲的。比如說,在國際上很多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大都市,它們的人口在持續增長,而其交通擁擠問題並沒有持續惡化,而環境污染經歷的是一個從惡化到改善的過程,這說明,城市病並不是人口增長的必然結果。此外,儘管房價高,城市病的確存在,而且特大城市一直在控制人口,戶籍制度在近年來變得更為嚴格,現在博士、碩士畢業都不一定能夠拿到特大城市的戶籍了,可是特大城市人口還是越來越多,很多大學畢業生拿不到特大城市戶籍還是會選擇留下來。究其原因,是城市發展的經濟學機制沒有被人們理解。

  城市化的問題本質上是農民進城務工的問題,而發展什麼樣的城市本質上是不同的居民或企業在不同的城市之間如何選擇居住或生產地點的問題。經濟理論告訴我們,所有的理性決策都是在一個行為帶來的好處和壞處之間進行權衡,儘管在城市化過程中可能會帶來諸如交通擁擠和環境污染等成本;但是也會帶來收益,城市擴張過程中,經濟增長速度會更快,效率會更高,生產率可以得到極大的提升。經濟學理論表明城市規模的擴張可以通過三個方面的效應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並轉化為勞動力收入的增加。這三個效應簡單地概括如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