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揭秘莫幹山真相:開會有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4-06-15 10:45:36  


 
  開會有風險

  1984年,農村改革已經大有起色,城市改革尚舉步維艱。保守勢力很強大,思想意識形態依然比較緊張。人們走得小心翼翼,怕踩雷,怕前功盡棄。黨內改革派和民間改革者彼此都需要借勢而行。

  1984年5月,在安徽合肥,由民間發起組織了一個 “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和中國改革研討會”,溫元凱是組織者之一。他們邀請了改革的先鋒人物——鳳陽縣縣委書記翁永曦、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鞍山無縫鋼管廠廠長王澤普,意在把全國的改革者聯合起來,推動社會進步,甚至有進一步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意圖。這個會以一個響亮的名字流傳,叫“全國改革者大會”。

  會議鋒芒畢露,遭到了中央領導的批評,“憑什麼叫改革者大會,難道說參加是改革者,不參加就不是改革者?”

  張鋼說:“改革者大會後,草木皆兵,這時開會非常扎眼。為了增加合法性,所以才想到用多家新聞機構聯名發起的辦法。”

  9月份的莫幹山會是由 《經濟學周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世界經濟導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誌、《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經濟效益報》、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江省經濟研究中心聯合發起召開的,聲勢不可謂不大。

  張鋼說:“會議籌備期間搞了一個會議籌備組,我牽頭,現在有的書把我寫成‘秘書’了。另外,有很多地方稱會議有 ‘核心小組’,其實根本沒有,倒是有一個‘領導小組’,由每個發起單位的領導組成。比如《經濟日報》總編安崗、副總編輯丁望,《經濟學周報》總編輯王瑞蓀,《中國青年》雜誌副總編輯崔維德,《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社長白若冰等等。開這個會,沒有領導表態同意,也沒有反對。有人好心對我說:‘出了事,我們都可以脫身,你張鋼跑不了’。我說,‘沒什麼,就是把我打倒,我也沒有半截磚頭高’。”

  黃江南說:“浙江經濟研究中心承擔辦會解決了兩大難題。一是地方;二是政府研究部門,從而有了合法性。原來只有報社。中國的事兒,得民辦官助。我們要找官方支持。”

  青年還是中年?

  “中青年”、“中老年”,現在人們叫得順口。在中文中,過去只有青年、中年、老年。對此,張鋼認為他有發明權,“會議起個什麼名字呢?青年?我們當時30歲左右,不是了;中年?不甘心。我記得特清楚,在月壇北小街的辦公室裡,有一張行軍床。那天我躺在床上,屁股衝著墻,腳翹在墻上,身子在床上,我猛一翻身,叫‘中青年’!後來有人說,‘還中少年、中老年呢’,我們不管,就叫‘中青年’!”就這麼定了。會議的全稱叫 “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

  誰上莫幹山?

  參加會議的正式代表有124人,他們是由會議籌備組根據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1300餘篇應征論文挑選出來的。在選拔過程中,不講關係、不講學歷、不講職稱、不講職業、不講“名氣”,憑論文水平確認代表資格。這,也構成了莫幹山會議的輝煌。

  朱嘉明、黃江南、張鋼商量要在報上征文,以文選人。於是在幾家報紙發消息,1984年6月12日的《經濟日報》有一條新聞,標題為《本報等五單位將召開中青年經濟學術討論會,廣泛征集論文邀請入選者作為正式代表出席》,內容如下:

  本報訊 《經濟日報》、《經濟學周報》、《世界經濟導報》、《中國青年》等報刊和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將於9月上旬在浙江省聯合召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討論的中心內容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從本月中旬開始,向全國廣大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廣泛征集論文。論文入選將作為正式代表應邀出席會議。論文寫明“九月征文”字樣,寄北京市《經濟學周報》社。論文不超過八千字,提綱不超過一千字,並請寫清作者姓名、性別、年齡和工作單位。

  就是這條200字短訊,吹響了一個摧枯拉朽的集結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