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揭秘莫幹山真相:開會有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4-06-15 10:45:36  


 
  張鋼說:“會議籌備組由 《經濟學周報》承擔日常組織工作。還有論文組,審閱應征的所有來稿。臨時辦公室設在中組部招待所。論文組組長是王小魯,副組長是周其仁。他們一篇篇過,嘉明把關。當時我們定了一個原則,一個省選5人,共150人。選文章的過程中,針對郭凡生的反梯度理論,論文組發生了爭執,最終,他還是被選上了。他也是從這次會上嶄露頭角。根據論文,最終選中了124人,其他26人是原來的經濟圈兒固有的人。最終,150人+10個領導小組成員+記者組10個,因為在莫幹山開,多給了浙江10個名額。”“天津《開發報》一個女記者哭鬧著要上山,(周)其仁死活不放。後來實在不行,讓她上來一晚上,第二天必須離去。總之,非常嚴格。”

  黃江南則說是,“一位民族學院的女士,在山下哭了好長時間,非要上來。阻擋她的人說,你又不是發起單位的,又沒有論文被選上,憑什麼讓你上。結果她說:‘我也是搞改革的啊!’挨不過她的執拗,就說讓她上來呆一天就離開。結果她留了下來。”

  這是趣談。

  朱嘉明回憶,“報紙發布開會並征文的消息後,全國影響震撼。不斷擴大閱稿隊伍,高梁很賣力氣,還有蔣躍、張少傑。先看文字,不看作者,選文章時再看地點,平衡地點、題目。比如,討論價格改革的比較多,從中挑選,再考慮地區。張維迎提交的是價格改革的文章,一開始沒有被選上,後來又被選上了。郭凡生因為反梯度理論,脫穎而出。”

  朱嘉明在8月13日、14日的日記中都記有:“晚上在《經濟研究》討論九月會議名單”。一經敲定,立刻通報。

  1984年8月25日《經濟日報》報道:

  “截至8月15日止,會議籌備組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一千三百多篇論文。論文作者有從事理論研究的專業人員,更多的是在各條戰線基層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從事理論研究的同志。……有的作者還附函敘述了他們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進行學習、探討的情況,表達了他們關心四化大業願為改革獻計的強烈責任感。”

  接著開會的風險問題,黃江南說:“政府是由人和部門組成的,有的人本身,就代表了政府。上山的還有總理的秘書李湘魯、張勁夫的秘書孔丹,以及王岐山。他們來,我們心裡踏實了很多。當時不像現在,沒幾杆大旗不行。沒人出文,一切都在正式和非正式之間。”

  “在正式和非正式之間”,這話說得妙!回顧來路,每一個預示改革的動作,都穿行於正式和非正式之間。

  朱嘉明也一再強調李湘魯、孔丹、王岐山上山的作用。因為他們很大程度地代表了某些中央領導的態度。

  張鋼說:“實際上這次會,不單是地方政府和中央級媒體單位作為全國中青年經濟學者建言的合法活動平台,同時,中央最高機構也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密切關注。也正因為如此,更要求我們在新聞方面要有嚴格的紀律。我們規定各新聞單位一律不許報道。好在他們基本遵守了這些要求。”

  只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周平寫的會議報道在當天的新聞聯播做了廣播。《經濟日報》會後轉發了周平的報道。

  後人大概不理解為什麼不讓報道。在當時改革和保守勢力膠著對峙的時候,要想前進必須謹言慎行,避免樹大招風,壞了大事。

  《經濟日報》副總編輯丁望、《世界經濟導報》副總編輯朱杏清、《中國青年》雜誌副總編輯崔維德、《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社長白若冰、《紅旗》雜誌編輯陳曉梅等都上了山,還有中宣部理論局局長賈春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婁建、外經貿部研究室田力維、計委經濟研究所趙明等等。浙江省委宣傳部長也參加了會,他後來再見張鋼時說,如果沒有參加莫幹山會,他不會批准曾經熱播的電視專題片 《新聞啟示錄》播映。莫幹山會的啟蒙作用可見一斑。這是後話。

  黃江南記得,上山者最高級別的幹部是馬賓,部級,“他的思想很解放,不是職務行為,是個人行為”。

  如今年逾九旬的馬賓,被奉為“左”派精神領袖。人在歷史中,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