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月刊:兩岸文化合作精義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4-07-02 01:35:51  


 
  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本期討論的主題,是兩岸文化合作如何深化問題。一個時期以來,圍繞著兩岸文化合作發展的路徑以及是否簽署兩岸文化合作框架協議問題,兩岸之間一直有所討論。雖然彼此尚未正式協商討論此一議題,但從雙方官員非正式的表態和學界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兩岸目前對文化合作雖有共同意向,但在具體合作的方式方法上還有較大差距。大陸方面主張如同兩岸經濟合作一般,簽署一個大範圍、框架式的文化合作協議,然後再一項一項談具體領域內的分項協議;台灣方面則主張不搞易被貼上意識形態標簽的文化合作框架協議,而是由易到難,一項一項逐步積累,有需要時再簽合作協議。

  台灣方面的考慮,從當前現實情況看,應該說是比較適合島內政治情勢和民眾心理以及對兩岸關係發展的認知水準的。由於兩岸實力差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台灣由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雙方開始交往之初的財大氣粗和以中華文化正統地位自居的自信,逐步下滑,到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還有“逐鹿中原”的理念,更多的人由於島內當局多年的反共教育和冷戰以來長期形成的反中抗中的輿論氛圍,導致對於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往來,始終保持著一種懷疑、警惕、疑惑的心態,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大陸“統戰”進而被吞噬、統一了。這種焦灼的心態和情緒,近年來已經演變成一種全社會的集體焦慮症。在特定團體和別有用心人士的煽風點火下,台灣執政當局漫不經心的一個小小舉動,就點燃了島內社會運動和政治鬥爭的風潮;而“太陽花學運”,只不過是這個風潮中驚濤拍岸最搶眼的浪花。

  民諺曰“關心則亂”,兩岸關係的發展似乎也印證了這句俗話。在一方仍存有高度疑慮時,過度的關心和愛護,起到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比如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本來是純理性的商業行為,大陸出於“兩岸一家人”的考慮,願意多給自己的親人做些讓步,這本來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在滿腹疑慮的台灣學生和民眾眼中,這些行為似乎包涵了某種未知的陰謀。他們擔心兩岸的經濟協議會變成“特洛伊木馬”,在不知覺中將台灣吞沒。這種繆論在21世紀的今天本不值一駁,因為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和地緣經濟的天然組合。但卻有眾多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加入反對服貿協議的學運中,這不能不讓人有所警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