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提高對轉型期銀行信貸質量下降的容忍度

http://www.CRNTT.com   2014-07-02 09:24:38  


  中評社北京7月2日訊/今年以來,浙蘇魯粵等地方的銀行不良貸款數額以及不良率都在持續上升,其中地方法人銀行首當其衝,並且還有向全國蔓延的勢頭。一些專家學者為此呼籲管理層或決策層對此應高度警惕。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王勇文章認為,在經濟轉型關鍵時期,可適當提高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的容忍度。

  國際經驗顯示,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呈現周期性波動之勢,並且與宏觀經濟周期有較強正向相關性。經濟上行周期,信貸規模順周期擴張行為形成“漲潮效應”,卻對日後銀行資產質量造成很大壓力;一旦經濟進入下行周期,“落潮效應”顯現,銀行信貸資產價格迅速自高位回落往往成為資產質量下降甚至惡化的導火索,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是最典型的情形,波及面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目前,我國經濟正在經歷下行周期,不過,並不是像西方國家那樣從繁榮到危機那種“過山車”似的周期性調整,而是通過主動引導經濟換擋,促使增速適度放緩,同時,加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以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追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轉型、調整期,銀行信貸資產規模和結構自然都要有適應性的調整,此時信貸資產質量下降,是符合經濟金融周期規律的正常現象。換言之,這個特殊時期非要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時時達標,處處達標,甚至不斷向上,是不現實的。

  文章表示,當然,“潮水效應”的影響力也不可忽視。也正是在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時期,有些商業銀行處理不好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不能有效把握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急功近利,違規進行金融同業、影子銀行、房地產融資等不規範經營,在獲得短期高收益的同時,也聚集了各種金融風險,形成各種不良貸款。同時,由於貸款投向有色金屬、船舶製造、鋼鐵、鋼貿、光伏等產能過剩行業,形成不良貸款。經權威部門梳理全國13個省市已經公布的一季度銀行數據,除廣東沒有披露具體數據外,江蘇、山東、浙江三個經濟大省,是銀行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地,一季度三省新增不良貸款超過225億元,占同期全國新增不良貸款四成以上。與此同時,不良貸款還出現了擴散跡象。除河北等少數省份外,多數地區不良貸款在不同程度地上升,部分地區一季度新增不良貸款已超過去年的一半。一季度末,浙江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不良貸款餘額比年初增加96.7億元;不良貸款率1.91%,比年初提高0.08個百分點。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