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潛在增長率趨勢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4-08-20 09:46:53  


 
  第一,在過去的二十多年(1991~2013年),資本投入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約為4個百分點(或40%的貢獻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GDP的平均貢獻為2.5個百分點(25%貢獻率)。相比之下,勞動力增加和人力資本提高對經濟的平均貢獻分別為2.2個和1.2個百分點。

  第二,中國經濟在2006~2010年的實際經濟增長超出潛在增長率約1個百分點,而在2011~2013年則低於潛在增長率0.7個百分點。前者可能反映了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出台的大規模刺激政策導致的經濟增長反彈,而後者則反映了在2011年之後財政貨幣政策重新回歸中性,以及政府出台措施整頓房地產、影子銀行、地方政府債務等金融風險過程中帶來的經濟下滑。

  第三,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2010年後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滑。但是,我們發現,這並非由於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和人力資本的因素基本不變),也並非由於投資的調整導致(如果排除2009年這一特殊年份,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過去十年並無大的變化,在2012~2013年甚至略有上升)。相反,這主要是由於勞動生產率增速的下滑。相比2006~2010年,過去三年全要素生產率對GDP的貢獻平均下滑了1.5個百分點。

  未來5~10年影響中國潛在增長率的因素

  文章認為,基於宏觀生產函數,可以評估在未來5~10年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可能出現的變化。在基本情形假設下,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在下一個五年計劃(2016~2020年)會下降到6.5%左右。人口紅利的消失是其中一個因素,但筆者認為這一因素的作用被部分學者誇大了。影響潛在增長率變化最主要的因素來自投資體系的改革,這意味著投資增速較前幾年會出現明顯放緩,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投資的效率會逐步得到修復,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部分彌補投資增速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

  先來看看人口因素對於中國潛在增長率的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中國適齡勞動人口(15~59歲人口)的絕對數在2012年首次出現下降。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要轉為人口赤字。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的人口結構的變化(適齡勞動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也屢屢被提及,認為中國將很快進入人口赤字時代。

  毫無疑問,人口結構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在以上分析中,中國人口變化的負面因素被誇大了。我們認為人口紅利的變動對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可能會推遲劉易斯拐點的到來。

  首先,中國的就業結構仍然存在大量的農業就業人口。1990年,農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的比重為60%。到2013年,這一比重下降至32%。但是,日本的農業就業人口比重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降至個位數。因此,在日本,適齡勞動人口減少導致總就業人數減少(就業人口比重基本不變),從而必然導致非農就業人口減少。而在中國,勞動人口由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的持續轉移仍然提供了一定的人口紅利空間。

  其次,目前中國城鎮化的水平遠低於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城鎮化水平。中國目前的城鎮化率為53%,而其中戶籍人口比重僅為35%。也就是說,超過兩億的人口屬於半城鎮化人口。他們生活在城市而沒有城市戶籍,因此無法享受相應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如養老、教育、醫療、住房等)。從就業的角度,這群人中的大部分只在城市工作10~15年,然後返回到農村地區。這在勞動力資源上是個極大的浪費。所以,未來以人為主體的城鎮化改革,一方面可以帶來更多的農民進城,另一方面可以使已經進城的農民真正在城市落戶。這兩方面的變化意味著人口紅利在短期內並不會變為人口赤字。

  最後,人口政策和教育體系的改革有助於解決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布放寬獨生子女政策,為長期人口恢復增長均衡生產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而教育體系的改革對於解決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更是至關重要。因為目前每年7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與市場需求出現了巨大的脫節。對此,我們建議盡快將部分高校改革為高等職業培訓學校,以應對在製造業升級和發展服務業中可能出現的勞動力短缺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