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適應新常態 邁向新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4-12-31 09:26:56  


 
  積極適應新常態,努力把握新機遇

  文章指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宏觀經濟穩定是新常態下處理好各種關係的重要前提。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方式、動力、結構和風險狀況都會呈現不同於以往的特征,要求經濟工作必須有新思路、新辦法。應當看到,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不會一帆風順,增長動力新舊轉換可能出現青黃不接,經濟社會風險可能集中顯露和釋放,這些都對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提出嚴峻挑戰。如果宏觀經濟短期出現大幅波動,那麼,各種經濟關係就會綳緊,不僅無法為推進各項改革創造條件,還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甚至使多年來的發展成果遭受重大損失。中央連續3年提出堅持“穩中求進”這一總基調,根本用意正在於此。新常態下,“穩”是基本前提,“進”是根本出路。

  新常態蘊藏著新機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中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經濟結構調整難免陣痛,難免會有企業被淘汰、會有職工失去工作崗位,但調整成功了就會提升資產質量,提升產業結構,並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和更大的價值。雖然一些傳統產業需求飽和了,面臨轉產調整,但一些新興技術、新的業態和新的需求正在湧現。雖然國際市場對中國傳統出口商品的需求增長放緩了,但我們利用裝備能力、產業配套能力和資金輸出等優勢,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迎來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的歷史機遇,中國產業、品牌、資金和人才走出去潛力巨大。保護環境、治理污染表面看會增加成本,但提供需求快速擴張的生態產品,走低碳、綠色發展道路,環保技術、新能源等領域會出現新的增長動力。必須看到,新常態是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經階段,而實現這一階段演化的重要標誌,一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二是結構調整及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三是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基本形成。

  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是適應新常態的根本出路。經濟發展方式要真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要切實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最根本的出路還是深化改革開放。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過深水區,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問題導向,推出既有利於短期發展、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充分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從實踐中尋找最佳方案。切實抓好改革措施落地,加大協調力度,強化督促評估,落實督辦責任制和評估機制,真正讓群眾來評價改革成效。面對對外開放出現的新特點,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積極倡議、參與和推動新一輪國際經濟秩序的改善與調整。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業市場准入,進一步開放製造業,推廣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驗,穩定外商投資規模和速度,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努力提高對外投資效率,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優勢產業走出去,開展先進技術合作,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中國對外開放邁向更高水平、更高階段。

  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堅守底線的基本著力點。國之大計在於民。在新常態下守住底線,關鍵是堅持民生為本,做好兜住底線、改善機制和完善社會治理3篇大文章。就業是民生之本。在中國就業總量矛盾有所緩解、結構矛盾較為突出的背景下,做好就業工作,要精准發力,確保就業總體穩定。同時,更好發揮市場在促進就業中的作用,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高職業培訓質量,加強政府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按照“公平性、流動性、可持續性”的總體要求,積極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安全網建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和扶貧濟困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多面向特定人群和人口,實現精准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力爭全國各地區各民族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