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5-01-17 09:44:28  


 
  二、中國經濟會硬著陸嗎

  文章表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是投資驅動型的。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由於出口的旺盛帶動民間投資的高漲;在金融危機後,因出口不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接替了民間,通過巨額負債,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成為新的投資主體。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深度介入投資不可持續,同時又帶來諸如權錢交易、腐敗等弊端,必須改革。

  順應歷史潮流,回應社會關切,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深化改革的歷史性決定。在經濟領域最為重要的舉目之綱,就是在政府與市場的競爭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由此,政府尤其地方政府的行為都開始發生改變,其投資意識和投資能力都開始受到抑制。與此相對應,投資增速開始顯著下降,由固定資產投資周期決定的經濟周期因此也就出現了變化,下行階段延長並深化。

  由於投資增速下行,經濟增長開始明顯下行。人們擔心如此快速的下行會不會導致經濟“硬著陸”?

  所謂硬著陸,一方面,因經濟快速下行導致失業問題嚴重化,另一方面,由於近幾年投資主要由負債構成,投資下滑,會使現金流緊張化,從而引發債務違約風險,進而招致經濟的進一步困難。由此,失業嚴重,債務違約成為衡量硬著陸的關鍵變量。坦率地說,這一擔心是有道理的。但是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概率很小,理由如下:

  在就業方面,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快速改變。在“十一五”期間,中國還為服務業發展不快而發愁。在“十一五”規劃的22項指標中,唯有涉及服務業的三項指標未完成計劃。它們分別是服務業增加值、服務業就業的比重和研究發展經費占GDP的比重。但是到2013年,中國服務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部門,2014年仍保持著領先增長態勢。由於服務業就業彈性高於製造業,使其創造的新就業崗位快速擴展。據初步統計,2008年,GDP每新增長1個百分點,就帶來120萬個新就業機會。但到2013年,GDP增速雖只有7.7%,但新創造就業機會1310萬個,平均每個點新增機會180萬個—190萬個。2014年,計劃新增就業機會1000萬個,如此看來,GDP增速超過6%就可完成。事實也是如此,2014年9月已實現新增就業1000萬個。再考慮到中國人口老齡化,新進入市場勞動力正呈逐年下降之勢,而未來中國經濟增長6%—7%還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就業不會出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在債務方面,這固然是新的風險點,並集中體現為三個問題:銀行壞賬增加、影子銀行違約和地方政府債務可持續。而三者又高度與當前房地產形勢相關聯,不容忽視。然而硬著陸的概率依然不大。

  首先,雖然銀行壞賬在上升中,目前已達1.08%,並不排除進一步上升的可能性。但是由於中國銀行業提前採取了《巴塞爾協議Ⅲ》的監管標準,並且將撥貸比提高到2.5%,這意味著壞賬比例在一個時點上不超過2.5%,銀行的利潤仍然可期。如果加上利潤,則壞賬比例不超過3%,銀行的資產不受傷害。而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超過3%的壞賬比例是小概率事件。與此同時,儘管房地產貸款占銀行貸款的22%左右,但其中18%是按揭貸款,其支付比例一般在20%—40%左右。這意味著房價整體不下跌20%—40%,則不會出現大面積斷供現象。並且由於過去5年中,中國的房價幾乎翻了一番,即使房價下跌20%—40%,銀行也有較大的“止損保障”。儘管不排除個別地區、個別樓盤出現房價下降並引發斷供,但就整體房地產市場,房價下跌20%—40%仍是小概率事件,從而不會有銀行業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其次,所謂“影子銀行”是指不受監管或少受監管的資產負債業務,並集中於房地產開發的信托資金安排上。隨著2014年年初國辦107文件的出台,影子銀行業務回到資產負債表的速度不斷加快,而年中銀行資產證券化的步伐也開始提速。只要短期不出現因房地產市場崩潰而大面積違約現象,風險便正在緩解中。而目前的房地產狀況表明,儘管市場形勢逆轉,但尚不會出現崩潰局面。

  最後,地方政府債務儘管上升很快,但風險仍然可控。根據有三點: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債務規模占GDP的比例為40%左右,低於國際通行的60%的債務率標準;二是地方政府債務主要是或有負債,集中體現為地方融資平台的投資項目上,而這些項目是實物資產,從而使相對可靠的質押品,可通過轉買、重組進行債務安排;三是中國的單一制政體使地方政府有能力通過騰挪、轉換等各種手段從容處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