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外交“零回報”案例引發的冷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5-03-09 12:12:32  


 
  中國經濟外交還在學習中

  儘管中國有使用經濟外交的傳統,在這個遊戲上,它無可否認的還是一個新手,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或從一個比較開放政治與社會環境的國家運作的角度來看。一方面,中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或者第三世界成員自居,在這方面為自己爭取了許多政治資本。中國又不要求對方承諾實行民主制度,或改善人權記錄等附帶條件;中國也沒有顯示領土野心或尋求軍事聯盟。

  另一方面,作為由共產黨掌權的國家,中國在海外進行經濟外交時也面對諸多“形象”問題。中國在歐美國家的投資和收購往往備受政治猜忌,甚至因為“國家安全”理由受阻。中國科技公司華為集團便是個例子。

  中國在非洲礦物的投資,也被指是剝奪並將耗盡非洲的天然資源。此外,它提供給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無附帶條件”慷慨援助和貸款,也被鄙視為“金錢外交”,全是為“收買友情”。

  最近,北京開始認識到,它在海外的一些投資並沒有真正的經濟效益。它們大多數由國有企業帶頭,和沒有商業與金融背景的官僚或外交官負責。許多海外項目不是價格過高便是被蒙騙,更有不少貪污和收取回扣的情況。中國為面對財政困境的國家如阿根廷、委內瑞拉和俄羅斯提供的慷慨軟貸款,正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所說,只是在“浪費國家的寶貴資產”。

  習近平嘗試糾正這些偏差。他的反貪運動肅清許多國有企業,也使許多貪官落馬。這顯然會提高中國未來在海外的經濟合作項目的營運效益。

  習近平的400億美元絲綢之路基金的運作,會更接近世界銀行的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operation)的方式,主要以市場為主導。中國終於學會,經濟外交要在長期維持有效和可行,也必須遵守一些根本的市場規則。

  中國最終將認識到,它的經濟外交有其局限性。一個國家的民族主義或核心國家利益是金錢買不到的。另外,單是經濟外交也不足以為中國創造足夠的“軟實力”。 

  原標題:中國經濟外交的“零回報”案例引發的冷思考 2015-03-06 07:12:55 來源:和訊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