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割讓台灣殤思 對兩岸有何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5-05-08 00:26:30  


 
  乙未割台的直接原因是甲午戰敗  根子在制度腐朽和國力孱弱

  甲午戰爭是近代史上中國與外國侵略者軍事實力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又是中國敗得最慘、傷得最深的一次戰爭。乙未割台即甲午戰敗結下的最大惡果。戰前,中國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俱遠高於日本,經過30年洋務運動,擁有位居世界前列的鐵甲艦,建立了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似乎足以與日匹敵,但制度上的腐朽落後決定了清廷只是外強中乾的“黔之驢”。

  一是眼光短淺,恪守舊制。兩次鴉片戰爭的慘痛失利和邊疆危機使清廷產生極大震撼,遂以“自強禦侮”為目標,採取整飭海防、籌建海軍、開辦軍工等一系列革新舉措,希冀維護“天朝大國”的尊嚴和地位。但清廷權力核心對形勢缺乏清醒認識,幻想通過“器物”之變來維護皇權專制和集團利益,軍政體制機制始終未能改變混亂落後的局面。作為改革產物的北洋海軍,也未能逃脫被腐蝕、分割和瓦解的命運,日軍的艦炮只是致命一擊。

  二是意志薄弱,苟且偷安。外敵入侵、連戰連敗的現實擊碎了清廷的“天朝迷夢”,也打掉了清廷的自信,息事寧人事實上成為對外交涉的指導原則,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更屢現戰場上打了勝仗、談判桌上卻喪權辱國的怪事。1874年日本侵台戰爭中,清廷在政治、法理、軍事全面佔優的情況下,與日簽訂了既賠理又賠款的《北京專條》,連日方也感到此為“古今稀有之事”。甲午戰爭亦如此,清廷自始至終就沒有必勝信念,死守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到戰爭後期,一味乞和求降,結果使國家民族付出了慘重代價。

  三是內耗嚴重,腐敗成風。官僚體系腐朽,自上而下結黨營私,勾心鬥角,當日本傾全國之力試圖以“國運相博”之時,朝廷內外仍文恬武嬉,上行下效,北洋艦隊成軍後未增一艦一炮,巨額海軍經費反被挪用修園林樓館。軍中腐敗有過之而無不及,派系叢生,唯親是用,軍紀散漫,弄虛作假,嚴重削弱戰鬥力,甲午海上戰場雖有鄧世昌等忠勇之士,然北洋艦隊全軍覆滅而敵一艘未沉,實屬意料之外的必然。腐朽的制度不僅淘空了國力軍力、渙散了軍心民心,亦助長了外敵入侵的野心和得到獵物之後的貪欲。1879年7月,美國人楊約翰曾致信李鴻章:“中國若不自強,外人必易心欺侮……據日本人以為,不但琉球可並,即台灣暨各屬地動兵侵佔,中國亦不過以筆墨口舌支吾而已。”1895年《馬關條約》割地賠款,為此番話寫下了慘痛的注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