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割讓台灣殤思 對兩岸有何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5-05-08 00:26:30  


 
  兩個甲子過去,世情國情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今日中國正崛起為世界矚目的新興大國,與美國並成為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但應清醒認識,中國還不是一個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安全和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複雜,周邊特別是海上方向安全面臨現實威脅加劇,落後仍是中華民族的最大憂患。中國雖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但發展才能有效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兩岸關係的走向根本在於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中華民族必須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立足中國實際,堅定中國自信,堅持改革創新,解決好自身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矛盾,富國鑄魂強軍齊頭並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戰爭從醞釀至結束,清廷都寄望列強調停
  但事實證明無異與虎謀皮

  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之後,西方列強在涉華事務中既有共同利益,又有深刻矛盾,既相互勾結,又相互鬥爭和妥協,李鴻章等人採用“以夷制夷”策略確實具備一定的現實條件。但如果缺乏在決策上的堅定意志和戰場上的作戰努力,一味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寄託在洋人的調停上,則是本末倒置,緣木求魚。戰爭前夕,日軍陸續進入朝鮮,向清廷遞交了“第一次對華絕交書”,戰火迫在眉睫之時,清廷上下仍熱衷於“羈糜為上,力保和局”,幻想日本會有“悔禍之心”,列強會“逼著日本講理,諒亦不敢不從”。戰爭1個月後即打響,決心意志的遊移和軍事鬥爭準備的不足,直接導致豐島海戰和牙山戰役敗北。在與日談判乞和過程中,為免於割讓土地,清廷多次求助於英國,甚至“準備讓出最有價值的重要權利”,然而英國出於聯日抗俄的需要,與日本達成交易,不僅拒絕了清廷訂立“同盟”的請求,還催促中國完全接受日本割地的要求。美國雖標榜“抱嚴正的中立態度”,但暗地里為日本出謀劃策,袒護日本間諜,李鴻章等人花重金聘請的洋顧問美國前國務卿科士達等,反過來成為效力日本的幫兇。俄羅斯、德國、法國等列強坐山觀虎鬥,《馬關條約》簽訂不出四天,即由俄帶頭出面照會日本,施壓必須吐出中國割讓的遼東半島,主要原因是日威脅到了俄在中國東北的利益,日本為之耿耿於懷,10年後即發動旨在爭奪東北霸權的中俄戰爭。更屈辱的是,日本撇開中國,與三強討價還價,勒索中國三千萬兩銀子“贖遼費”。清廷朝野還幻想借助外力阻止日本割台,《馬關條約》換文之前甚至向英、法等國提出“以押台換保台”的辦法,但列強出於各自利益考量,或隔岸觀火,或虛以委蛇,或期待“利益均沾”,最終未能改變台灣及澎湖列島被割佔的命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