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匯率改革成敗關鍵在國內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5-08-25 07:07:54  


  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調整,占據了近幾日全球媒體的焦點位置,充分證明了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匯率,已經成為全球資產定價的最重要基礎價格。對於中國政府和金融機構而言,此次調整的除了階段性外匯交易指導價格,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改革,才是更為重要的目標。

  中國證券報發表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文章表示,不贊同很多市場人士把本輪人民幣匯率的調整,簡單定義為人民幣的貶值。如果我們回顧過去一兩年的國際外匯市場,世界主要貨幣歐元和日元,已經持續兌美元貶值30%、甚至更多;資源性貨幣如澳大利亞元、加拿大元等,貶值幅度也很大。因此,一直兌美元“穩中有升”的人民幣,實際經歷了實際貿易匯率的大幅度升值,人民幣“國際購買力”的快速上漲脫離了經濟基本面。兌美元5%左右、哪怕10%的適度貶值,也難以動搖人民幣強勢貨幣的基本屬性。

  但是,隨著美國經濟的強勁復甦,美聯儲年內加息幾無懸念,以泰國、巴西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外資撤資潮流漸起,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諸國敲響了警鐘——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式的外匯市場動蕩會不會再來呢?在聯儲加息周期裡,新興市場國家匯率是本國央行[微博]能左右了的嗎?人民幣的匯率強勢,對中國經濟真的有利麼?人民幣會不會走入一個慣性貶值怪圈呢?

  文章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本位貨幣時代的結束,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協調已經成為主旋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式的匯率動蕩風險已經大幅度降低。加之國際資本流動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中國巨額外匯儲備和仍處高位的存款準備金率,也令央行有能力對資金流出進行對衝,短期不存人民幣匯率失控的可能性,更不存在資產價格聯動效應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放眼長遠,中國工商界和百姓期待人民幣匯率穩定、堅挺是合理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接見國外媒體時強調的:“打鐵還需自身硬”!人民幣的匯率水平,看似是人民銀行在調節,實質上卻是中國經濟自身發展情況所決定的。過去三十年,中國人銳意進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中國經濟的人口紅利、工業化進程和城鎮化建設,提升了中國資產價格,助推人民幣一路走強。

  文章分析,對於人民幣匯率趨勢而言,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是一個轉折點。為了應對危機,中國政府推出了“四萬億”投資計劃,試圖通過加大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熨平經濟周期。從結果上看,正是中國需求的“雪中送炭”,幫助世界經濟快速從危機中走了出來,歐美股市早就突破了危機前的歷史高點!

  但是,“四萬億”投資計劃透支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擴張的潛力,地方政府信用投資盲目擴張幾近失控。去年以來,多周期叠加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引發地方政府壞賬風險,讓國際金融市場以NDF為代表的人民幣離岸價格被迫轉向,看空人民幣的風聲有愈演愈烈的傾向。

  雪上加霜的是,走出金融危機的美國,積極推進“再工業化”戰略,通過開採頁岩氣等措施降低本國工業能源價格,試圖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工業4.0”,重振美國高端製造業雄風,進而邊緣化中國製造業地位,用新工業化“產能美元”,終結冷戰產物——“石油美元”時代。國際黃金、原油、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價格一路走低,讓中國國企為主體的相關產業鏈盈利狀況惡化,商業銀行系統性壞賬風險加劇。

  正是在這樣一個宏觀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本輪人民銀行對匯率機制改革的有序推進,才會引起全世界金融業的廣泛關注。說白了,中國能否成功實現國家治理、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夯實人民幣的幣值基礎,才是人民幣匯率能否堅挺、並順利實現國際化的根本保障。

  以2014年財政部“43號文”為標誌,中國地方政府投融資體系現代化治理改革穩步前行——越來越多的政府投融資項目,開始使用PPP(混合所有制)模式,項目決策變得更加透明和市場化,越來越多的規模化專業公共服務提供商,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不過,我最近一段時間對多個省份的調研發現,依然有相當比例的基層財政系統、發改委系統官員,根本不了解、或者說不願了解什麼是PPP,不願意讓出政府尋租的既得利益。

  比起地方政府的改革,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升級更具挑戰。一方面,各級國企的機制改革也面臨既得利益集團挑戰,新常態下國企“制度優勢”的建立亟需攻堅;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日益嚴重,近期A股二級市場“去杠杆”重創投資者,IPO融資、多層次資本市場、註冊制等改革被迫暫停。畢竟,技術創新還要依靠股票市場,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依靠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就能夠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中國也不例外。

  文章指出,人民幣匯率穩定雖無“近慮”,但有“遠憂”:戰術層面,這一回人民銀行主動調整兌美元匯率水平,舉措果斷而有序,但是只能局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長期強勢貨幣的戰略地位,只能靠國內深化市場化改革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