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業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http://www.CRNTT.com   2016-01-18 07:55:52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2016新年伊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到重慶進行考查時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可見,供給側改革已成中國各行各業重要經濟使命。

  中國網刊登財經評論人莫開偉文章稱,經濟是金融的基礎,金融反作用於經濟;且金融是國民經濟運行中樞神經。從這一經濟原理引申出:各類生產經營企業供給側改革是基礎,是供給側改革成敗決定因素;但金融供給側改革則可對總體供給側改革產生巨大反作用;如果金融業供給側不改革,不僅難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無法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必要金融支持,反而會成為供給側改革的拖累和障礙,供給側改革就難以成功。顯然,金融供給側改革能否及時、順利推進,對中國推行供給側改革至關重要。

  而目前中國推行的供給側改革,主要任務在於優化各類生產要素,調整產業結構;尤其要淘汰落後過剩產能及僵屍企業。顯然,作為擔負支持企業生產經營融資和服務重任的金融部門,有著較大決定權,其思想認識和態度,對供給側改革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作為金融部門,不僅要積極參與,更應在金融供給側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進一步解放思想,使金融供給始終與企業生產經營需求相適應,並提供“適銷對路”的金融服務方式和金融服務產品,有效推進中央政府實施的供給側改革,並使供給側改革取得成功。同時,金融業只有經過供給側改革春風沐浴,服務方式和服務產品方能更加優化,服務潛能方能得到充分釋放,支持實體經濟能力和經營競爭力將會不斷增強,經營活力將會更加煥發,經營效益也將不斷提升。無疑,金融供給側改革不僅是一場關係金融業自身前途命運的大決戰,更是影響中國供給側改革進程的重要一環。

  文章表示,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役進軍號令已吹響,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業絕不能逃避現實和置身事外,更不能諱疾忌醫;而應拿出百倍勇氣,積極投身改革之中,建立更具現代金融組織管理體系、更富現代金融市場運作模式、更有現代金融監管效能的現代金融業,把金融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向新的發展階段,實現金融業大發展、大繁榮。

  文章分析,中國金融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雖已建立了現代金融體系,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金融支持。但是,中國金融體系也存在不少結構性矛盾和問題:首先,金融組織機構體系結構不合理。大型銀行在金融市懲業務中所占份額偏大,為小微企業、“三農”提供健全、方便、快捷金融服務的中小銀行、直銷銀行、零售金融類機構數量偏少。其次,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 目前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占整個社會融資總額80%以上,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占比不足20%;加之銀行信貸重大輕孝重國企輕民企,把大量中小微企業逼向小貸公司、典當行或互聯網金融平台融資,使融資成本普遍高達20%至30%之間,甚至達到40%、50%。同時,金融部門創新意識不夠,經營轉型進展緩慢,無法為投資者或金融消費者提供足夠投資理財產品,使不少城鄉居民投資無門,被迫加入民間自由借貸或參與各類非法集資,給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很大隱患。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