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央行“天天見”乃貨幣政策完善之舉

http://www.CRNTT.com   2016-02-24 08:06:09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央行18日宣布,從即日起,原則上每個工作日都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顯然,相比過去僅僅在每周二周四進行操作的慣例來說,“天天見”的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會更加頻繁。

  經濟參考報發表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文章分析,從短期來看,央行此舉將有利於在資本大幅流出的狀況下穩定國內金融市常而從長期來看,這一看似技術性的變化也是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必要之舉。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面臨較大貶值壓力,引發國內資本大幅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抽緊了國內資金面,不利於國內穩增長的大局。因此,為了維持國內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投放流動性的能力,央行有必要向金融市場注入基歹幣,彌補外流資本留下的缺口。

  但正如央行在本月剛剛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所說的那樣,如果國內進行降准這樣有較強寬鬆意味的政策,可能加大人民幣貶值和資本流出壓力。所以,在穩匯率目標制約國內降准空間的情況下,有必要通過更加頻繁的公開市場操作來投放基歹幣。從這個角度來看,央行此番公開市場操作的技術性調整有利於維護國內金融市場穩定。

  從中期來看,公開市場操作還是不能完全替代存准率的下調。根據當前外匯市場形勢,估計中國資本流出狀況還會延續下去。這意味著央行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趨勢性地向金融市場補充基歹幣。這如果僅僅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短期資金來進行,那麼操作規模將因為短期資金持續到期而快速放大,既增大操作難度,也不容易穩定市場預期。因此,中期內降准的必要性仍然很高。就算降準確實會給匯率帶來壓力,也完全可以通過外匯市場上的政策調控來加以對衝。畢竟,穩匯率的關鍵還是在於扭轉各方對中國經濟的悲觀預期。而如果遲遲不降准威脅到了穩增長目標的實現,那就算只考慮匯率目標的小賬,也得不償失。

  文章認為,如果僅僅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評價公開市場“天天見”,就低估了這一變化的意義。從長期來看,這一技術性調整對完善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來說十分必要。

  發達國家成熟貨幣政策調控是以公開市場操作控制短端利率為核心的。央行的態度體現在短端利率上後,再通過金融市場傳導到不同期限、不同類別的利率上去,進而影響經濟運行。與中國傳統數量調控為主的貨幣政策操作相比,這樣的價格調控方式更加靈活,在利率市朝、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也更加有效。

  但為了實現貨幣政策的價格調控,央行對短端利率必須要有很高掌控力。這是因為很多其他因素也會對短端利率構成衝擊。如果央行不能有效對衝這些衝擊,短端利率就會隨之上躥下跳,將央行貨幣政策意圖淹沒在噪音之中。因此,通過逐日公開市場操作來加大對短端利率的掌控力,是中國貨幣政策機制改革的必要之舉。

  當然,公開市場操作“天天見”並不能立竿見影地改善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在構建完善的以價格調控為主的貨幣政策框架之前,還有許多準備工作要做。比如,如果金融機構缺乏給風險有效定價的能力,那麼金融體系內部的利率傳導就會阻塞和扭曲,短端利率所承載的央行政策意圖就難以傳遞到各個金融機構的行為上去。而如果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主體因為種種原因而缺乏利率敏感性,那也會釜底抽薪地降低利率調控的有效性。所以,每日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只是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必要條件。但不管怎麼說,其積極意義還是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