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正確認識服務業占比的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6-03-23 08:07:19  


服務業占比提升固然可喜,但品質亟待提升,與製造業融合的程度仍須加強。
  中評社北京3月23日電/2015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的GDP占比達到50.5%。有觀點認為,這標誌著中國與發達國家服務型產業結構的距離進一步縮小,意味著中國產業結構由製造業為主導向服務業為主導轉變邁出重大一步。

  環球時報發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何自力文章表示,服務業占比提升固然可喜,但品質亟待提升,與製造業融合的程度仍須加強。

  服務業是以提供服務產品的產出為特征的產業。傳統服務業主要包括商貿、住宿、餐飲、倉儲、交通運輸等,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業、信息傳輸和計算機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房地產業及居民社區服務業等。毋庸諱言,服務業對物質生產活動的有效開展、消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增加國民價值財富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肯定服務業的重要性不等於服務業必須完全取代製造業。二戰後上世紀50至6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高速發展,賴以支撐的產業基礎正是重化工業和加工製造業。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在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推動下西方國家出現去工業化現象,表現是大公司實施全球經營戰略,爭先恐後地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大量傳統產業如服裝、鞋帽、紡織、造船、煉鋼、電子、汽車等被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目前西方國家製造業在GDP中的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幾,服務業占比已經達到70%以上。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西方國家經濟增速不斷下行,投資規模不斷萎縮,失業率上升,收入差劇不斷擴大,政府債務不斷攀升,國際競爭力下降,經濟波動頻繁,直至2008年釀成嚴重的世界金融危機,至今未完全走出衰退。

  文章分析,西方國家服務業占比過高,經濟增速不升反降甚至陷入停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私有制導致收入兩極分化,勞動者消費需求受到嚴重抑制,生產相對過剩和利潤率下降,制約投資和消費的增加。二是資本向國外轉移和產業空心化導致製造業萎縮。三是製造業萎縮使服務業失去發展的目標和基礎。四是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總體上遠低於製造業。

  中國是個成長型發展中國家,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十二五”完美收官,不僅靠發展速度快的服務業,更與製造業的強有力支撐分不開。目前中國的服務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相對於製造業的強大實力和人們的消費能力而言,生產性服務和消費性服務質量、水平都不夠高,傳統服務業有待升級,現代服務業更待拓展。

  文章指出,發展服務業不能盲目與西方攀比服務業占比,更不能用服務業完全取代製造業,應把握以下原則:

  一是深入研究西方國家去工業化的原因,認真吸取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後經濟嚴重衰退的深刻教訓。

  二是宏觀調控與市鋤制相配合,切實保證服務業的發展有效服務於製造業的發展。

  三是採取有力措施制止資金從實體經濟向房產、證券、金融行業轉移的勢頭,防止去實體化、去產業化風險。

  四是用現代服務業助推傳統製造業,實現傳統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

  五是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助力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效融合和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