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中國經濟趕超?

http://www.CRNTT.com   2016-05-07 07:32:08  


 
  就短期經濟形勢而言,中國現在的情形是低速增長+通縮,通縮的原因是供給跑過了需求,因此需要提高需求或削減供給。

  去產能採用的思路是削減供給,其初衷是好的,但管理不好,卻會打擊市場信心。由於種種原因,一些產能過剩的企業沒辦法及時關閉,銀行還在不斷地給它們提供貸款,從而擠占了大量資金。如果把這部分產能壓縮下來,信貸資源就可以釋放出來,並流向真正需要的企業。另外,因為產能過剩,企業之間打價格戰,鋼筋、水泥的價格更是回到20年前,壓縮產能還可以穩定價格,遏制通縮,進而提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需求不足的約束下,壓縮產能並不可能提升經濟增長率。另一方面,壓縮產能會促使一些企業倒閉,從而引發壞賬表面化等問題,結果可能是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收縮,經濟擴張速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需要通過提振需求來對衝去產能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去庫存是沿著去產能的思路實施的調整政策。但是,去庫存的源頭是消費的增長。中國居民消費增長速度一直較高,在不改變結構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的潛力有限。加速城市化進程,是通過調結構來增加消費的一個重要舉措。但是,新進城人口的消費能力有限,政府需要通過一定的財政手段提升他們的消費能力。比如,政府可以適當擴大財政赤字,用政府舉債收入購買二、三線城市的過剩房產,以低價向中低收入人群出售或出租,從而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既提高了中低收入百姓的福利,又實現了去庫存和去杠杆。

  如果以M2來計算,中國經濟的杠杆率非常高,超過了GDP的兩倍。M2是整個經濟的債務累計值,它的快速增長和過去十多年中國外匯占款急速上升有關,也和中國以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有關。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大力發展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市場。

  目前,杠杆率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維持企業或項目的存續而產生的資金空轉,說白了,就是因“借新債還舊債”產生了新的債務。這其中肯定有“僵屍企業”或項目在作祟,但是,也不排除三角債的累積最終導致企業與銀行之間債務增長的情形。經濟增長率下降,企業缺少訂單,所以就互相欠債,最終欠到銀行頭上;銀行為了避免壞賬,只好增加貸款,讓企業還舊債。

  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十幾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解決債務問題的唯一辦法提高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增長速度上去了,企業有了訂單,經濟就運轉起來,相互之間的債務就得到自然的清理;即使出現壞賬,經濟體量的增加也足以吸收其影響。

  總體權衡,目前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提高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率、釋放技術創新的潛力,而不應該成為短期調整的唯一手段,同時實施供給側改革必須輔以有效需求管理。

  投資與中國經濟趕超

  文章稱,有人認為,實施供給側改革,就意味著對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否定。這種觀點有待商榷。

  收斂理論認為,在給定兩個國家擁有相同的穩態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其中資本存量較低、因而收入水平也較低的國家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而且,收入較低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完全來自於資本積累。穩態下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完全取決於技術進步率。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基本上達到了穩態。中國在科技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正在穩步增長,科技人員數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一,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超過2%,而十三五結束時定將超過2.5%,達到一般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穩態下的技術進步率將接近美國的技術進步率。然而,中國目前的人均資本擁有量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因此,中國仍然可以通過資本積累保持經濟增長速度。

  事實上,完全依靠技術進步來保持較高的增長率是不現實的。日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世界先進技術的領跑者,但在1974-1993這20年間,日本的年均增長速度只有3.5%;美國和西歐經濟也一樣。原因是,技術進步的投入非常大,而成功的難度卻非常高。中國的投資潛力還非常大。中國是一個巨型國家,內部差異很大。過去20多年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沿海9個省市,而它們當中的多數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所設定的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但是中國的中西部地區仍然還很落後。從收入水平來看,它們比沿海地區落後大約10年;從經濟結構來看,它們比沿海地區更是落後15年以上。中國不僅存在全國對發達國家的趕超,而且存在本國內中西部地區對東部地區的趕超,兩者叠加,意味著中國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以增加投資的方式維持未來10到15年的增長,應該不是很大的問題。

  在短期,投資對於防止經濟增長失速、提振市場信心可能更為重要。很明顯,目前的經濟下行壓力來自於需求的不足。需求是由消費和投資構成的。自2010年以來,中國的消費增長率已經快於GDP的增長率。儘管通過結構調整,消費還有提升的空間,但效果恐怕不是太明顯。相比之下,投資的效果更為直接。在企業訂單下降、投資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政府必須成為投資的主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可以適度地擴大財政赤字規模,這是非常英明的舉措。相比於發達國家,中國的基礎設施仍然很薄弱,政府在這方面還大有可為。

  有人可能擔心擴大投資會讓中國經濟回到依賴投資的低效增長老路上去。這種擔心大可不必。首先,計算投資效益不能僅算經濟賬。比如,高鐵需要大量投資,但要盈利非常困難。然而,高鐵大大方便了普通百姓的出行,提高了百姓的福利,從社會收益的角度來看,高鐵的回報非常高。其次,投資是在短期內提振需求的最有效手段,即使在長期過度投資不利於效率的提升,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錯過了穩定經濟增長速度的良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