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中評智庫:“文化台獨”歷史課綱:如何應對 | |
http://www.CRNTT.com 2018-12-10 00:05:21 |
一、修改歷史課綱“去中國化”的“三進一退”過程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為適應解嚴後社會多元發展和張揚本土價值的需要,李登輝領導下的台灣當局對中小學課程內容的規範由過去制定“課程標準”改為制定“課程綱要”,主要提供大方向上的指導意見;教材也不再由官方組織編寫,而由出版社按照課綱要求組織編寫,經審定後出版由學校自行選擇用於教學,出現了“一綱多本”的局面。這樣的改變,弱化了行政權力對教材編寫的束縛,但是由於課綱明確了教材編寫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表述,並由此規定學生考試範圍和標準,因此無論對出版商還是學校,課綱都具有重要的引領與規範作用。同時,課綱不僅制約中學教育本身,其表達和蘊含的價值取向也對整個社會產生廣泛的影響。從那時起成長起來的台灣青少年,現在正值三四十歲的盛年,他們的歷史觀和國家認同明顯打上了課綱的烙印。 二十年來,有關高中歷史課綱的修訂及爭議每幾年就要發生一次。總體上說,經歷了李登輝、陳水扁和蔡英文三任領導人“去中國化”方向的不斷推進,中間穿插了馬英九時期一次試圖扭轉方向的努力,是一個“三進一退”的過程。 “課標”改“課綱”以後的第一個課綱即“88課綱”是在李登輝執政後期編制的,始用於1999年。在此之前,在李登輝的主導下,中學歷史教學已經開始出現了“去中國化”和培養“台獨”意識的傾向。1994年,台灣“教育部”頒發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在國中(初中)增設了“認識台灣”課程,包含地理、歷史和公民三科,教材於1997年完成並開始使用,台灣史首次作為中國史之外的獨立部分出現在國中課程之中,其內容已經初步表現出“台獨”史觀的傾向。在高中歷史課程中,台灣史雖沒有單立,而是改以獨立的若干章節加以突出呈現。後來制訂的“88課綱”延續並發展了這一做法,在不脫離中國史範疇的前提下,讓台灣史出現在一個獨立的單元中,這對台灣歷史教育而言,是一種史觀的重要變化,邁出了台灣高中歷史教育在“去中國化”道路上關鍵的第一步。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