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 
中評論壇:一國兩制實踐經驗與教訓

http://www.CRNTT.com   2022-07-11 00:03:24  


 
  深圳的飛速發展與港人優越感的消蝕

  按照中央對“一國兩制”憲制架構的最初設想,就是希望繼續發揮資本主義香港的窗口作用。北京當時採取的是尊重、包容甚至謙遜的態度,放手倚靠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政務官系統和精英階層來治理香港,因而有江澤民的“河水不犯井水”指導思想。胡錦濤雖有叮囑特區政府“查找不足”,但沒見下“指導棋”,可見對港政策保持謹慎和克制。

  放手且傾舉國之力支持,可概括為中央對港政策的最顯著特徵。例如應對金融危機、抗擊SARS、“個人遊”、CEPA等,用“傾其所有”、“掏心掏肺”來形容國家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支持,一點都不誇張。

  遺憾的是,多少年來,香港的管治精英們沒能展示出令人刮目相看的魄力和擔當,欠缺理解中央政府意圖、判斷國際形勢的政治能力。許多官員們的家國情懷、執政為民的理念也甚為薄弱。

  鄧小平當初拍板深圳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經濟特區,就是以香港為窗口招商引資,說直白一點就是“師承香港”,從學徒做起。深圳多年來對香港這個大師傅衹能“仰望”。

  香港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確有令大陸“抄作業”的本錢。那些年,皇崗口岸開出來的香港貨櫃車川流不息,拎著皮包“跑馬圈地”的港商多如過江之鯽。香港在1990年曾經佔比中國GDP 20%,幾乎超過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大省的總和。那是香港最黃金的歲月,也是港人自信心最“爆棚”的時候。

  這個世界真是變化太快,多年來要仰仗港商鼻息承接“三來一補”訂單的深圳,一個華麗轉身已蛻變為中國矽谷,快得令許多港人未能反應過來。

   “一國兩制”的錯誤解讀及深層次矛盾的爆發 

  二十多年來,香港各界對“一國兩制”的闡釋明顯偏頗,過於強調兩制,淡化一國。這是導致一國兩制“變形走樣”的最重要原因。也因此,香港沒能把握與北京在上半場互相瞭解、互信共贏的良機,回歸長逾十五年的良好開局被打亂。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國是根本,根深才能葉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