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該如何阻止“道德的滑坡”?

http://www.CRNTT.com   2011-05-01 08:04:44  


 
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

  法律上要設置禁止惡性競爭和利己損人的條款,觸犯了嚴懲不貸,這才是好的市場經濟。

  關於道德滑坡的原因人們已經講了很多,如從社會風氣、教育、修養,既有道德的崩潰與繼承等方面,說了許多有益的意見,但人們似乎有點回避導致現今中國社會道德滑坡的決定性的因素——經濟。

  近年來,吳敬璉先生談到“好的市場經濟——法治的市場經濟”,很有意義。

  人們論及市場經濟總愛談到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的“看不見的手”。所謂“看不見的手”就是人類的自利機制。它是市場經濟的原始動力。

  荀子稱這種“自利機制”為“性惡”,我們長期以來稱它為“私”,甚至謚之曰“萬惡之源的個人主義”。

  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它只是人類作為生物種群能夠存活下去的生物學的機制。

  試想,如果您肚子裡沒食了,自己不難受,反而覺得他人餓了,千方百計地為他人覓食。如果人人如此,這個種群還能存在下去嗎?

  當然,除此而外,人類還是群居動物,也有為他人的一面,如果每個人都只會簡單的自利,不會群體生活,那麼這個群體也存在不下去。

  社會盡管千變萬化,社會的善惡都與人性中這兩個機制有關。甚至可以說,社會的善惡就是人性的直接現實。

  原初的市場經濟正是利用了人類自利機制,人類要自利,於是努力生產產品,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獲得最大的利益,同時也使他人和社會享受其利。

  但當處在自發狀態時,也容易滑向惡性的競爭,種種利己不利他、甚至害他人的現象出現了。

  如果這種市場僅僅是在熟人社會,那麼道德輿論就可以協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而一些人的盲目行為有所收斂;如果是陌生社會,光靠道德輿論不成了,就要靠法治。

  法律上設置禁止惡性競爭和利己損人的條款,觸犯了嚴懲不貸,使得市場競爭在健康的有序的條件下發展,這才是好的市場經濟。“好的市場經濟——法治的市場經濟”,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中國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實施“一化三改”之後,市場經濟基本被消滅。二三十年之後,改革開放,重新再搞市場經濟,人們對市場經濟的理解、適應以及操作都是陌生的。

  再加上幾十年在意識形態上批判個人利益,譴責發家致富,鄙棄金錢;突然社會轉型了,處處強調個人利益,竭力表彰發家致富,到處艶羨金錢。過去被灌輸的價值觀一下子崩潰了,潛伏在內心深處的“自利機制”像“十年九旱無甘雨,萬裡他鄉遇故知”一樣,突然被激活了,迸發出無窮無盡的力量。

  我們盛贊的三十年的巨大發展、輝煌的成就不正是這種力量造就的嗎?

  然而,沒有規範、或規範不嚴格的“自利機制”,也會像洪水猛獸,給人們和社會帶來危害。

  現在我們除了享受成就以外,懲罰也沒有忘記我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