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全民收藏富了誰

http://www.CRNTT.com   2011-09-05 14:39:55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五次收藏熱

  僅這波以發財為目的

  吳樹認為,中國歷史上經歷過五次收藏熱:第一次是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神巫文化背景的收藏,是部落首領們的個人愛好;第二次是皇權文化收藏,從夏商周到漢代,藝術品的創作和收藏達到了高峰,也是今人夢寐以求的境界;第三次是士大夫文化的收藏,從魏晉南北朝發端,仍主要流行於貴族世家群體中;第四次是由宋到清、民國的儒雅收藏,文人開始成為收藏的主體,實現了“從皇帝到秀才”的轉變。“這四次大收藏,收藏家們都是恥於交易的,比如民國像張伯駒這種藏家,要用錢時寧可賣房子賣家產也不賣收藏。當然宋代開始就有古玩市場出現,但並非主流。”伴隨著收藏交易的興盛,市場的建設蓬勃興起。不要說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都市、傳統的收藏品集散地古玩城、收藏會所、藝術館不斷擴充,一些在拍賣市場上嶄露頭角的實力派新軍所在的地區,交易網絡也迅速擴展。如在太原,1990年府西藝苑收藏品市場成立之初只有二三十個攤位,現在已經發展出南宮、大營盤、棉花巷等多家大型古玩市場,山西全省從業人員達上萬人。“任何東西單純推向市場都會失去意義”,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古玩業商會常務理事李廣琪說。

  那麼在“億人逐利,個個收藏”的亂局中,誰得利?吳樹認為,那些盜墓、制假的農民,“他們最多蓋了一棟房子,娶了一個老婆,生了一個孩子”。說到底,“貪官污吏、拍賣集團和金融資本,才是既得利益者”。那麼剩下的幾千萬人呢?“都是傻子,受害者!”要知道,連掃地的阿姨都開始關心一個瓶子能賣幾千萬的時候,這個市場一定有問題了。

  小型拍賣行多為“撈一票就走”

  當下“撿漏”幾乎已不可能

  “希望有媒體可以呼籲一下,不要輕易涉足收藏領域,更不要抱著投資和發財的心態進入”,廣州一位不願意透露身份的藏家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無焦慮地表示,現在的收藏拍賣市場有很多混亂之處,抓住人們的致富心態行騙的不在少數。

  這位藏家不久前在長三角某地看了一家小型拍賣行的拍賣預展,“太差了,其中只有兩成是靠譜的,大部分看都不用看(此處說兩成靠譜,並非說八成不靠譜,因為其中還包括存疑但可交易的部分)”。一些人可能認為,出了畫册、上了拍場的東西總算是有出處,也有能夠“討公道”的地方,但現實並非如此。一般來說,拍賣行與買家簽訂的合同中都有免責條款,聲明對拍品的真偽不承擔法律責任,因此即使買到假貨,一樣“沒地方講理去”。而且近來新注册的小型拍賣行層出不窮,相當一部分是抱定了“撈一票就走”之心,拍品中真偽混雜,良莠不齊,但只要能出貨,能賺錢就可以。事後當買家發現中招回來找時,公司已經關門大吉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