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郭震遠:兩岸政治關係定位 溯本求源

http://www.CRNTT.com   2014-04-18 01:01:52  


 
    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是尚未結束的中國內戰的雙方

  所謂的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就是對於客觀存在的兩岸政治關係予以認定和宣示。顯然,這一定位包括兩個基本要素;第一,客觀存在的兩岸政治關係,這是定位的基礎,缺少這一基礎的定位,沒有實際意義;第二,對客觀存在的兩岸政治關係的深刻、正確認識,這是兩岸政治定位的主要內容。第一個要素是六十五年來兩岸關係發展形成的,是歷史的產物,是客觀存在,不以人們的意志而改變;第二個要素是人們的主觀認識,在兩岸現實狀況下,主要反映兩岸之間,以及大陸和台灣內部的不同認識。按上述要求,以尚未結束的中國內戰的雙方,作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是正確的、可行的。

  迄今為止,兩岸之間關於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呈現十分複雜的局面。大陸方面關於兩岸政治關係定位,雖然有“球體理論”、“一國兩地區”、“一國兩府”等諸多說法,但可認為都屬於“一國兩XX”模式;而台灣方面並沒有形成基本的共識,李登輝、陳水扁等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一邊一國”論;馬英九的“一中各表”、“中華民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以及廣義上統派的“大屋頂理論”、“一中三憲”等等。大陸方面與李、陳的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截然對立,不存在尋求共識的可能。大陸與馬英九,以及與廣義的統派,關於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既有原則上的一致,即都在一個中國框架內進行定位;又有重要的差異,即大陸方面通過“一國兩XX”模式,既強調一中原則,又試圖滿足台灣方面關於兩岸平等、對等的要求。但台灣方面更在意的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馬英九關於“中華民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的態度十分明朗,即使是“一中三憲”中強調的中國統一前的“二憲”,也明確地表現了這一立場。事實表明,在進行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時,大陸和台灣的相關人士,實際上主要都是對兩岸的定位,即兩岸各自是什麼的定位;而對於兩岸之間的政治關係是什麼,無論大陸還是台灣的相關定位中,都基本上沒有涉及。2013年初,大陸有學者提出,兩岸政治關係是對立的政治關係,表明了開始關注“關係”。但這一說法不符合2008年以後,實際的兩岸政治關係。對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卻沒有回答“關係”是什麼,顯然不能成立。這種定位還有著先天的缺陷,不可能成為進一步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的基礎。無論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結束敵對狀態,還是簽署和平協議,都是結束中國內戰必不可少的環節,都不可能以“兩地區”或“二憲”為主體實現。還須指出,無論“一國兩XX”,還是“大屋頂”、“一中三憲”,實際上都是對統一後兩岸關係中的兩岸的定位,而不是對統一前兩岸關係的定位。由上述情況,筆者認為須改變關於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模式和思路,以尚未結束的中國內戰雙方,作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是正確的選擇。

  以尚未結束的中國內戰雙方,作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有堅實的事實基礎。如前所述,中國內戰延續六十八年至今尚未結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就連李登輝、陳水扁這些“台獨”勢力的代表人物也無法直接否認。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時期以來,由於兩岸關係不斷緩和、改善,兩岸出現大交流、大合作的全新局面,兩岸民眾中都有不少人,對於兩岸竟然還處於沒有結束的內戰之中感到疑惑。民眾有疑惑可以理解,但中國內戰是否結束,不是以民眾的感受為根據。2008年以來民眾的感受,只表明中國內戰的嚴重程度確實大為緩解,但前述大量事實卻同時也表明,中國內戰確實尚未結束,並且繼續作為兩岸關係的基礎,對兩岸關係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以“尚未結束的中國內戰的雙方”,定位兩岸政治關係有三個層次的內涵。其一,“中國的內戰”強調了、突出了定位的一個中國框架,這是定位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以定位為開端,處理一系列兩岸關係政治熱點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其二,以“中國內戰的雙方”定位兩岸關係中的“關係”,表明了兩岸政治關係在對抗性基礎上必然的對等性;其三,以“尚未結束的中國內戰的雙方”定位,表現了兩岸政治關係的階段性,既不是2008年以前激烈對抗中的“關係”,又不是內戰最終結束後的“關係”。總之,可以認為這一定位,比現有的,兩岸人士提出的各種定位表述,都更符合兩岸政治關係的實際,因而最可能被人們認同、接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