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民粹主義的演化與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9-10-07 00:03:18  


 
  為了進一步辨識台灣民粹主義的概念與現象,歷史社會學的分析範式也極有幫助。歷史社會學是19、20世紀之交出現,直到70年代才最終形成的方法論體系,它由兩種研究範式構成,一種是韋伯代表的“社會科學的歷史化”,即提煉或運用社會科學概念與方法,理解和闡釋獨特的歷史過程與現象;另一種是涂爾幹代表的“歷史的社會科學化”,即在紛繁複雜的歷史實踐中發現不變的“社會事實”、因果法則和本質規則。〔16〕鄧尼斯·史密斯用一個簡潔的定義對這兩種範式進行了概括,他認為“歷史社會學是對過去進行研究,目的在於探尋社會是如何運作與變遷的”。〔17〕具體到民粹主義的比較研究中,台灣地區無疑是一個素材極其豐富的典型案例,台灣民粹主義是一個歷史形成的社會/政治現象,一般來說它是一個政治學範疇內的研究問題,但它的研究範式應該借鑒歷史社會學的理念,即這一政治研究需要有明確的歷史學意識與社會學意識,在方法論上應融貫歷史主義與結構主義。

  因此,對於台灣民粹主義的研究一方面應該放到台灣地區民主化進程中進行歷史性考察,即關注民主化與民粹主義的相互交織。台灣民主轉型的發動極大程度上依賴了省籍動員、族群政治的路徑,錢永祥認為,台灣民主運動棄絕了自由主義-憲政主義-社會主義-社會運動的“進步”成分,其任何訴求都局限在台灣本身的時空之中,是一套特殊主義的、地方主義的、以悲情與妒恨為基本色調的論述,〔18〕很顯然,這類論述內含的不滿情緒直接催生了民粹主義。另一方面,台灣民粹主義的研究應該還原到台灣社會與政治的整體形態中進行結構性考察,即強調政治/社會結構中精英與民眾的互動關係以及台灣社會的衝突對抗性。王振寰認為90年代的台灣“民粹威權主義”不是基於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建立起來的,而是在於民進黨危險而顛覆性的理念推動的(即所謂“台獨”、“新國家”或“台灣民族主義”),並且“相當程度上是透過李登輝以民族-民粹的召喚,來鞏固政治統治的正當性”,〔19〕因此,民粹主義首先成為“台獨”分子追求其政治目的而召喚“人民”的工具。

  將以上歷史維度和結構維度的考察整合起來,大致可以建立一個關於台灣民粹主義的歷史社會學分析範式,其現實價值在於揭示了這樣一種事實,即台灣以選舉為中心的所謂民主政治是一個延續至今的歷史性進程,對抗衝突是這一進程中的基本面貌,民粹主義是台灣不斷走向對抗衝突的選舉民主的必然產物。

  二,“大聲公眾”的政治效應:民粹主義在台灣的進階之路

  自解嚴以來,選舉與黨爭為台灣社會帶來了普遍的政治化和過度的政治動員,這一政治過程導致了“大聲公眾”的不斷湧現。“大聲公眾”的政治是一種民粹政治,它使得台灣社會混亂衝突、喧鬧浮躁,政治被功利和算計包圍,社會充滿戾氣與怨氣。時至今日,民粹主義已經深深嵌入當代台灣政治,人們通過歷史社會學的觀察視角,可以探知台灣民粹主義的政治進階之路,以及它與台灣政治結構變遷之間的內在關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